文章解析

chūn
fēn

朝代:宋作者:徐铉浏览量:4
zhòng
chūn
chū
chūn
zhèng
zhōng
fēn
绿
pái
huái
yuè
qíng
tiān
duàn
yún
yàn
fēi
yóu
huā
luò
fēn
fēn
gāo
lóu
wǎn
shēng
wén

译文

二月初四正逢春分节气,春色恰好过了一半。绿色的田野上,月儿彷徨徐行,晴明的天空中,云儿断续飘过。燕子一只一只地飞过,花儿一片一片地凋落。傍晚时分思妇独倚高楼,远处飘来的歌声,太过悲伤,不忍听。

逐句剖析

"仲春初四日":二月初四正逢春分节气,

# 仲春:春天的第二个月。

"春色正中分":春色恰好过了一半。

"绿野徘徊月":绿色的田野上,月儿彷徨徐行,

"晴天断续云":晴明的天空中,云儿断续飘过。

"燕飞犹个个":燕子一只一只地飞过,

"花落已纷纷":花儿一片一片地凋落。

"思妇高楼晚":傍晚时分思妇独倚高楼,

# 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妇女。

"歌声不可闻":远处飘来的歌声,太过悲伤,不忍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分日》是宋代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两句点明时间是仲春的第四天,正值春色平分的时节。三四句诗人描绘了绿色的原野上月亮缓缓移动,晴朗的天空中云朵时断时续的景象,展现了春分时节独特的自然风光。五六句通过对燕子飞翔和花儿飘落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分时节的生机与变化。七八句表现出燕子的活泼,暗示了春光将逝的淡淡哀愁。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傍晚的高楼上,歌声无法被人听见,抒发了思妇的孤独和哀愁。春分时节,大地花团锦簇、明媚绚烂,对诗人而言,这是个重要的美学分界点:此前以赏春为主,百花竞放;此后以伤春为绪,百花渐凋。诗人由自然时序联想到万事万物乃至家国命运,感悟到由盛及衰乃自然规律。正因春光美到极致却来去匆匆,才更惹人心生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

徐铉(917~992),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与弟徐锴齐名,号称“大小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时称“韩徐”。南唐亡后入宋,太宗时,官右散骑常侍,升迁左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南唐李璟时,因得罪权贵,贬泰州司户掾。徐铉精于文字学,善写李斯小篆。其诗淡雅闲远,真率自然,不用险韵,不用奇字,平易浅切,风格接近白居易。其文承晚唐骈俪之风,所存文多为骈文,甚至连墓志铭也用四六之体。主要作品有《骑省集》(又名《徐公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绿野、明月、晴天、云朵、飞燕、落花等景色,描绘了春分日仲春初四的景象,营造出春分时节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对思妇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 分段赏析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开篇点明时间是仲春初四,正是春分时节,直接点题,简洁明了地告知读者所描绘的是春分这一天的景色,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夜景与日景相结合的画面。夜晚,明月在绿野之上缓缓移动,仿佛在徘徊留恋;白天,晴朗的天空中,云朵断断续续地飘浮着。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春分日天空与大地的美好景象,营造出宁静而又灵动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描绘春分时节燕子还一个个地在空中飞翔,而花朵却已纷纷飘落。“犹”和“已”形成对比,突出了春分之景中生命的不同状态,燕子的活跃与花朵的凋零,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又透露出一丝时光流逝的感慨,为下联联想到思妇做铺垫。“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由前面的自然景色联想到高楼之上的思妇。在这春分的傍晚,思妇独倚高楼,或许曾发出歌声,但如今已不可听闻。这里借思妇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哀愁的情感,使诗歌的情感从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延伸到对思妇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家铉翁《风雨归舟图》

下一篇:宋·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