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旧馆枕潮沟":梁王旧园坐落在运河之边,
# 潮沟:原是吴国开凿的一条沟通长江、太湖等水系的运河,这里用“潮沟”指代梁园附近的运河。,枕:座落。
"共引垂藤系小舟":我牵着垂下的柳条,将小船拴在岸边。
# 系:拴住。,垂藤:垂柳的枝条。
"树倚荒台风淅淅":荒台之下枯木摇曳风淅淅,
# 淅淅:形容风声。
"草埋欹石雨修修":乱草丛中碎石歪斜雨潺潺。
# 修修:形容风声。,欹石:歪斜的石头。
"门前不见邹枚醉":门前冷落不见当年邹枚醉,
# 邹枚:指邹阳、枚乘。邹阳,西汉文学家。枚乘,西汉辞赋家。吴王欲反,二人劝谏未果,一同离吴去梁,为梁园常客。
"池上时闻雁鹜愁":池塘上不时传来大雁和野鸭的哀鸣,仿佛它们也懂得忧愁。
# 鹜:水鸭子。
"节士逢秋多感激":有节操之士逢遇秋天更易情绪激动,
# 感激:情绪激动。,节士:一作节事。指深秋季节。
"不须频向此中游":不必频繁来此旧园游览。
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
徐铉(917~992),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与弟徐锴齐名,号称“大小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时称“韩徐”。南唐亡后入宋,太宗时,官右散骑常侍,升迁左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南唐李璟时,因得罪权贵,贬泰州司户掾。徐铉精于文字学,善写李斯小篆。其诗淡雅闲远,真率自然,不用险韵,不用奇字,平易浅切,风格接近白居易。其文承晚唐骈俪之风,所存文多为骈文,甚至连墓志铭也用四六之体。主要作品有《骑省集》(又名《徐公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描写梁王旧馆枕潮沟、垂藤系舟,荒台树、欹石草在风雨中的萧瑟之景,展现了对往昔盛景不再的慨叹,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伤感与凭吊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树倚荒台风淅淅,草埋欹石雨修修”选取“树”“草”等细小意象,结合“荒台”“欹石”“风淅淅”“雨修修”,刻画梁园荒芜衰败之景,以局部细节概括故园整体的萧条冷落,体现长年废置、人迹罕至的境况。借景抒情:“树倚荒台风淅淅,草埋欹石雨修修”,诗人通过描写荒台、树木、荒草、欹石、秋雨等凄凉的景物,将内心对梁王旧园荒芜的感慨融入其中,借景抒发世事变迁的惆怅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互文:“风淅淅”与“雨修修”运用互文,并非单纯分别描述风与雨,而是上下兼容,意为在风雨交加中,荒台旁的树木在风中淅淅作响,同时雨也淅淅沥沥地下着,荒草掩埋的欹石在风雨侵蚀下更显破败。这种互文将原本单一的风声、雨声融合,全面地营造出一种风雨交加、凄凉萧瑟的氛围,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旧园在风雨中长年荒废、人迹罕至的衰败景象。对偶:“门前不见邹枚醉,池上时闻雁鹜愁”,“门前”对“池上”,点明不同地点;“不见”对“时闻”,一否定一肯定;“邹枚醉”对“雁鹜愁”,一边是回忆往昔梁王门客的醉酒盛景,一边是眼前池上雁鹜的哀愁。此联不仅在形式上延续了诗歌的韵律美,更表达了诗人对旧园兴衰变迁的感慨,深化了诗歌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梁王旧馆枕潮沟,共引垂藤系小舟”,介绍旧园地理位置,“枕潮沟”形象地描绘出旧园与潮沟相邻相依的态势,给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感觉。“共引垂藤系小舟”则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往昔的画面,仿佛看到诗人与友人一同牵引着垂藤,系住小船,展现出旧园曾经的闲适与生机,为下文旧园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埋下伏笔。颔联:“树倚荒台风淅淅,草埋欹石雨修修”,聚焦旧园内部衰败之景。这里挑选了梁王旧园里的树与草着墨,却能凭借细微之处,以小见大,将故园那种荒芜衰败、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展现出来。诗中提及的荒台与倾斜的石头,已然传递出一种破败的感觉,而树斜倚着荒台、草掩埋住石头的描写,更让读者能够想象到这座园子长年累月被弃置,鲜有人至的模样。再加上“风淅淅”“雨修修”的细致点染,借助这两个叠字,风声与雨声仿佛真切可闻,在视觉所及的画面之外,又增添了听觉上的触动,进一步强化了悲凉氛围。颈联:“门前不见邹枚醉,池上时闻雁鹜愁”,由“不见”一词引出回忆,既饱含着对往昔梁园繁盛的追念,又鲜明地呈现出当下的寂寥表象。“雁鹜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雁鹜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在为旧园的兴衰而哀愁,进一步烘托出旧园的寂寥与凄凉,强化了世事变迁的感慨。尾联:“节士逢秋多感激,不须频向此中游”,诗人直抒胸臆。诗人因旧园兴衰和秋景而内心感慨万千,劝人不必频繁来到这里游览,因为每一次游览都会引发对旧园往昔的回忆和对如今荒芜的伤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因旧园变迁而产生的惆怅与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诗人借这般意境传递的今昔之感,婉转流露着亡国之思,让人自然联想到“黍离麦秀”的悲戚。但他所悲的并非南唐的宗庙宫室,而是历史上的梁王旧馆,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方式,让情感抒发曲折含蓄,却处处关联着家国之思。荒台、乱石、风雨、草树皆是故宫颓败的象征;宾主雅集、文士沉醉的场景,恰似他在故都生活的写照。“不须频向此中游”,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涵相近。全诗以托物寄兴、以景传情的手法,搭配平稳工切的对偶句式,尽显情感深挚而文气雍容的特点。
# 此诗的特点与大多数宋诗相同,在章法上以中间两联为主、首尾两联为辅,中间两联又以写景为主而刻意求工。
语文教学家、原长春教育学院副院长马世一《古诗行旅·宋辽金卷》
上一篇:唐·韩偓《雨中》
下一篇:唐·姚鹄《送友人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