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形骸外":我放任身心超脱于形体束缚之外,
"憔悴山泽癯":在山野湖泽间活得清瘦而容颜憔悴。
"倒冠落佩":摘下冠帽、解下佩玉,
"此心不待白髭须":这颗归隐的心不等到胡须变白。
"聊复脱身鹓鹭":暂且从官场的同僚中抽身离去,
"未暇先寻水竹":还没来得及先寻觅水竹环绕的居所,
"矫首汉庭疏":便抬头向朝廷呈上辞官的奏疏。
"长夏啖丹荔":漫长的夏日里品尝鲜红的荔枝,
"两纪傲闲居":二十四年间我傲然安居于闲适的生活中。
"忽风飘":忽然间狂风席卷,
"连雨打":暴雨连绵,
"向西湖":我动身前往西湖畔。
"藕花深处":在荷花盛开的深处,
"尚能同载麹生无":还能否与我同乘一舟,带上美酒共饮。
"听子谈天舌本":听你妙语连珠地高谈阔论,
"浇我书空胸次":浇灌我胸中郁结,
"醉卧踏冰壶":醉卧在冰壶之上。
# 冰壶:这里借喻清白之地。
"毕竟凌烟像":说到底凌烟阁上的功臣画像,
"何似辋川图":哪里比得上王维的辋川图。
# 辋川图:王维晚年在终南山麓隐居,辋川周于舍下,山水清幽。维与裴迪共赋《辋川诗》,并自绘《辋川图》,被世所重。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1. 分段赏析
“放浪形骸外,憔悴山泽癯”两句勾勒隐士风貌。“放浪形骸”生动展现隐士肢体放纵、不拘礼法的姿态,传递出超脱世俗规范的精神自由;“憔悴山泽癯”描绘其枯瘦外貌与山野环境相融,强化了远离尘世、遗世独立的生存状态。一写外在行为,一绘内在气质,刻画出隐士形象。“倒冠落佩,此心不待白髭须”以具象细节表意。“倒冠落佩”描绘衣冠不整的模样,象征对官场礼仪规范的彻底舍弃;“此心不待白髭须”用反常表述,强调归隐决心不受年龄限制。“倒”“落”两个动词赋予动作瞬间感,与“不待”的果断语气相互映衬,凸显出毅然决然的归隐态度。“聊复脱身鹓鹭,未暇先寻水竹,矫首汉庭疏”三句展现心理变化。“聊复”一词流露出勉强脱离朝廷(鹓鹭喻指百官)的无奈;“未暇”点明归隐过程的仓促;“矫首”则体现出对朝廷的留恋回望。通过层层递进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呈现出作者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与挣扎。“长夏啖丹荔,两纪傲闲居”营造闲适氛围并暗含感慨。前句描绘盛夏品尝岭南丹荔的场景,以鲜艳色彩与时令元素展现惬意的感官享受;后句点明时间跨度,“傲”字既表现出自得心境,又暗含岁月流逝、年华虚度的复杂情绪。“忽风飘,连雨打,向西湖”三组三字句节奏急促。“忽”“连”生动表现天气突变的迅疾;“飘”“打”两个动词充满力度,与“西湖”的柔美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人生境遇的突然转变。短促的音节如同风雨骤至的声响,增强了词句的画面感与感染力。“藕花深处,尚能同载麹生无”化用经典意象并引发思考。化用李清照“藕花深处”的诗意场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以“麹生”(酒的别称)发问,在闲适的诗意栖居中增添现实忧虑。设问句式打破前文的平稳叙述,为下文转折做铺垫。“听子谈天舌本,浇我书空胸次,醉卧踏冰壶”三句层层递进。“谈天舌本”借用邹衍善辩典故,形容友人谈锋甚健;“书空”化用殷浩典故,表现内心的抑郁不平;“踏冰壶”以冰壶喻高洁,描绘醉卧其上的超然姿态,将精神追求升华至物我两忘的境界。“毕竟凌烟像,何似辋川图”以对比作结。将“凌烟阁功臣像”代表的功名荣耀与王维“辋川图”象征的隐逸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毕竟”“何似”的强烈反问,鲜明地表达出对功名价值的否定。
上一篇:宋·陈普《咏史下·司马宣王》
下一篇:宋·家铉翁《风雨归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