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tíng
fāng
·
·
sān
shí
nián
lái

朝代:宋作者:张元干浏览量:3
sān
shí
nián
lái
yún
yóu
xíng
huà
cǎo
xié
chén
shā
biàn
cān
zūn
宿
céng
dào
jīng
huá
shuí
huì
xiào
lǎo
niān
huā
jīng
luàn
qīng
shān
jìn
chù
hǎi
jiǎo
yòu
tiān
jīn
xiāo
xián
shuì
míng
zhāo
zhōu
fàn
suí
fèn
sēng
jiā
shāo
què
chú
shì
dān
xiá
zhuàng
zhuó
mén
shī
zhǔ
rán
shě
yóu
líng
hái
zhī
jià
háo
gèng
chā

译文

三十年来,我像云一样四处游历,传播教义,草鞋都被磨破了,踏遍了尘世的风沙。曾经广泛拜访各地的高僧大德,还记得自己到过京城。僧人众多,像麻和粟米一样数不胜数,谁能真正会心一笑、领悟当年瞿昙拈花的深意呢。经历了离乱之苦,在青山尽头,又到了海角天涯。今晚,悠闲地打个盹儿,明天早上喝粥吃饭,就随缘做个僧人吧。要把木佛烧掉,除了丹霞禅师那样的人,谁会这么做呢。要是碰到门徒和施主,突然之间、他们愿意欢喜布施就随他们去吧。庐陵的米,我还知道它的价格行情,一丝一毫都不会有差错。

逐句剖析

"三十年来":三十年来,

"云游行化":我像云一样四处游历,传播教义,

"草鞋踏破尘沙":草鞋都被磨破了,踏遍了尘世的风沙。

"遍参尊宿":曾经广泛拜访各地的高僧大德,

"曾记到京华":还记得自己到过京城。

"衲子如麻似粟":僧人众多,像麻和粟米一样数不胜数,

"谁会笑、":谁能真正会心一笑、

"瞿老拈花":领悟当年瞿昙拈花的深意呢。

"经离乱":经历了离乱之苦,

"青山尽处":在青山尽头,

"海角又天涯":又到了海角天涯。

"今宵":今晚,

"闲打睡":悠闲地打个盹儿,

"明朝粥饭":明天早上喝粥吃饭,

"随分僧家":就随缘做个僧人吧。

"把木佛烧却":要把木佛烧掉,

"除是丹霞":除了丹霞禅师那样的人,谁会这么做呢。

"撞著门徒施主":要是碰到门徒和施主,

"蓦然个、":突然之间、

"喜舍由他":他们愿意欢喜布施就随他们去吧。

"庐陵米":庐陵的米,

"还知价例":我还知道它的价格行情,

"毫发更无差":一丝一毫都不会有差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庭芳·三十年》是宋代词人张元干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着词人的僧人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展开。上片写词人三十年来云游行化,遍参尊宿,历经离乱,感慨佛法高深难悟;下片描绘当下悠闲僧家生活,借禅宗公案显豁达超脱,以庐陵米价体现对生活细节关注。整体展现了词人的游历经历、心境变化及对佛法和生活的独特态度。这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三十年来,云游行化,草鞋踏破尘沙”,这句词中“三十年来”点明时间跨度,“云游行化”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四处游历传教的状态,“草鞋踏破尘沙”则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其艰辛。“遍参尊宿,曾记到京华”,这句词中“遍参”体现了词人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曾记到京华”则勾起了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增加了词的历史厚重感。“衲子如麻似粟,谁会笑、瞿老拈花”,用“如麻似粟”形容僧人众多,“谁会笑、瞿老拈花”运用的是禅宗“拈花微笑”的典故,该典故出自《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金婆罗花,面带微笑,向众人展示。当时在场的众多弟子都不明白其中含义,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见状,便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我有精妙的佛法真谛,超越言语的涅槃妙心,没有具体形象的实相,这种微妙的法门不依靠文字来传承,是在教义之外另行传授的,现在把它交付给摩诃迦叶。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佛法的深奥玄妙,真正能领悟其中精髓的人少之又少。众多僧人(“衲子如麻似粟”)中,很少有人能达到像摩诃迦叶那样对佛法心领神会的境界,体现出词人对佛法高深境界的感慨以及自己或许有独特感悟的心境。“经离乱,青山尽处,海角又天涯”,这句词中“经离乱”点明了时代背景,“青山尽处,海角又天涯”则通过描写漂泊的地点,表达了词人的离乱之苦和漂泊之感。下片:“今宵,闲打睡,明朝粥饭,随分僧家”,描绘了词人当下悠闲自在的僧人生活,与上阕的艰辛形成对比,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变化。“把木佛烧却,除是丹霞”,引用禅宗公案,表达了对佛法的独特理解,同时也显示出词人的豁达和不拘泥于传统。“撞著门徒施主,蓦然个、喜舍由他”,体现了词人对施主布施的随缘态度,不刻意追求,也不拒绝,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心态。“庐陵米,还知价例,毫发更无差”,以熟悉庐陵米价为例,说明自己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暗示自己虽为僧人,但并未脱离尘世,体现了词人的生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苏公堤》

下一篇:宋·苏轼《如梦令·有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