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珠箔":卷起珍珠帘子,
# 箔:竹帘。
"朝雨轻阴乍阁":清晨的雨刚刚停歇,天气初晴,还有些阴云。
# 乍阁:初停。阁:同“搁”,停止。,轻阴:天稍微有些阴。
"阑干外":栏杆外、
# 阑干:同上文“箔”,竹帘。
"烟柳弄晴":如烟的柳树在初晴的阳光下舞动,
# 烟柳:像烟一样的柳树。
"芳草侵阶映红药":芳草蔓延到台阶,映衬着红色的芍药花。
# 侵阶:指草长上了台阶。
"东风妒花恶":可恶的东风嫉妒花朵。
# 东风妒花恶:东风因为妒忌花而变得坏恶。
"吹落梢头嫩萼":一阵无情的风将梢头上娇嫩花叶吹落。
# 嫩萼: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
"屏山掩、":我把屏风紧掩、
"沉水倦熏":沉水香也懒得再熏,
# 沉水倦熏:沉香因为疲倦而懒得再熏。沉香,香料名。
"中酒心情怯杯勺":因喝酒会醉,总是怕看见酒盅。
# 杯勺:盛酒之器,这里代指酒。,中酒:醉酒。
"寻思旧京洛":回想从前在汴京,
# 旧京洛:洛阳,这里指北宋皇城汴京。
"正年少疏狂":正是少年时代,时常纵情欢乐,
"歌笑迷著":也曾迷恋于歌舞表演者。
# 迷著:非常迷人。著,非常。
"障泥油壁催梳掠":常常准备好华丽的车马,催促美人快些出发游玩。
# 催梳掠:催着梳子略过头发。,油壁:原指车上油饰之壁,这里代指车。,障泥:挂在马腹两边,用来庶挡尘土的马具,这里指代马。
"曾驰道同载":曾经同乘一辆车奔驰在宽广的大街上,
# 驰道:秦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这里指代表京城的大道。
"上林携手":也曾携手在上林苑里一起开怀,
# 上林:秦、汉时苑名,专供帝王行猎的场所,这里泛指京都园林。
"灯夜初过早共约":刚刚玩完热闹的元宵佳节,又早早约定佳期再见。
# 灯夜:元宵夜。
"又争信漂泊":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如浮萍。
# 争信漂泊: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
"寂寞":寂寞啊寂寞,
"念行乐":更加思念当日相依相伴的情人。
# 念:思念。
"甚粉淡衣襟":恐怕她衣上的香粉已经消淡,
# 衣襟:衣服打开的地方。
"音断弦索":琴弦上也久不弹奏,
# 弦索:泛指弦乐器。
"琼枝璧月春如昨":自从和她分别之后,至今没有音信,也不知她的面容,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冠压群芳。
# 琼枝璧月:喻美好生活。
"怅别后华表":怅恨分别之后,一切都在变化,万事如过眼烟云,
# 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那回双鹤":不知何时能化作一只仙鹤,飞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相思除是":我的相思之情无法忘却,
"向醉里、":只能在酒醉的时候、
"暂忘却":才能暂时忘却。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身世题材的词。描绘了春日里朝雨初停,词人卷帘看到烟柳、芳草、红药等景色,东风吹落花萼,引发愁思。通过回忆年少时在京洛的纵情欢乐,如与友人同游、灯夜相约等,体现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表达了如今漂泊寂寞的怅惘,以及只能借醉暂忘相思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描绘春日雨后初晴之景,以烟柳、芳草、红药等营造出清新氛围,却又借东风吹落花萼,表达内心的愁绪。承上启下:上片多写当下登楼所见春景、自身心绪(如“卷珠箔”后的烟柳、芳草等景,“中酒心情怯杯勺”的心境);“寻思旧京洛”开启回忆,由眼前伤春、自身情状,转入对往昔在京洛年少疏狂、歌笑游乐生活的追忆,又为下片抒发别后思念故国、离恨等情做铺垫,让词的时空与情感自然流转,串联起今昔,使表意层次更丰富。化用:“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化用了王维《书事》中“轻阴阁小雨”的诗意。
3. 分段赏析
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评点此词结构:“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人。”就上片来看,开篇“卷珠箔”二句,巧妙化用王维《书事》中“轻阴阁小雨”之意,点明雨后阴天的环境。“阑干外”之后,词人笔下展现出从楼上眺望的春日景致:如烟的柳丝在晴光里摇曳,阶下青草与芍药相映,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柳弄晴”画面。这里并非单纯咏柳,而是借柳勾起词人折柳送别的情思。紧接着,“东风”二句笔锋陡转,强劲东风吹落初绽之花,营造出凄然伤神的氛围。“屏山掩”三句,与前文所见之景相呼应,词人寓情于景,真切展现出当时的心境。一句“怯杯勺”,将词人畏惧饮酒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暗示出词人平日里常借酒消愁的情形。词的中片以追忆往昔游乐之景为脉络。“寻思旧京洛”一句承前启后,词人从当下的伤春惜别之绪,陡然回溯至昔日汴京的繁华岁月,在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中,自然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怀。这一“旧”字,不仅承载着时光的印记,更暗含着朝代更迭的沧桑巨变。“正年少疏狂”三句,词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年少时于汴京逍遥自在的生活图景;“曾驰道同载”三句,则以写意之法铺陈往昔游赏之乐,同载而行、携手漫步、共赴邀约,年少轻狂时的欢愉情状跃然纸上,行文间洋溢着热闹欢快的氛围。然而,“又争信飘泊”一句如惊雷乍响,瞬间截断回忆,笔法似断实连,尽显顿挫之妙。词人由此从梦幻般的往昔跌回现实,情感跌宕起伏,满心的惆怅与感伤倾泻而出。曾经商业繁荣、歌舞升平的汴京,如今已沦陷于金兵铁蹄之下,而词人自己亦被迫踏上漂泊逃难之路。昔日的欢愉与当下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以乐衬哀,更显悲戚之深、飘零之苦。词至下片,笔锋从往昔追忆转向别后相思,集中抒发离恨别愁。“寂寞,念行乐”起笔,巧妙承接上文从年少“疏狂”到乱世“飘泊”的情感脉络,将对故人的深切思念融入其中。“甚粉淡衣襟”三句,词人驰骋想象,勾勒出昔日歌女褪去风尘、容颜依旧的模样,笔触间既有对故人的牵挂,亦暗含对故都繁华的眷恋。“琼枝璧月春如昨”一句,化用典故喻指往昔美好岁月,短短数字,将思念故人、怀恋故都的情愫交织得朦胧而深沉,爱国之意隐于字里行间。继而,词人直抒胸臆,以“怅别后华表”二句借典抒情,喟叹世事沧桑、好景难再。“怅”字领起,将家国巨变的深沉感慨,寄寓在含蓄委婉的笔触之中。词作收尾处“相思除是”二句,以质朴口语倾诉衷肠,情感真挚动人。“向醉里、暂忘却”一句,如百川归海,将相思之苦、家国之痛尽皆收束,余韵悠长。其“辞尽意不尽”的韵味,与李清照《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悲怆遥相呼应,二者皆借醉意暂忘伤痛,却更显眷念故土的无尽隐痛,可谓异曲同工。
4. 作品点评
此阕饱含爱国情怀的词作,情韵交融,委婉深挚,尽显动人魅力。在艺术造诣上,其结构布局尤为精妙:全词分上、中、下三片,行文先以眼前伤春之景起笔,继而回溯往昔繁华岁月,最终回归现实中的相思离愁。层层铺陈、转折自然,凭借“别恨”一线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情感表达推向深处。过片之处,意脉衔接自然,情感流转含蓄委婉,毫无生硬之感。词作另一个显著特色,在于将离情别恨巧妙融入清旷悠远的意境之中,词境兼具沉郁厚重与婉约清丽。细细品味词中深意,不难发现,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字里行间寄寓着南渡之后深沉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叹,情感真挚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 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
明明代文学家李攀龙《草堂诗馀隽》
# 《草堂诗馀》选其《春水连天》及《卷珠箔》二首,脍炙人口。
明明代文学家杨慎《词品》卷三
上一篇:宋·欧阳修《二月雪》
下一篇:宋·晁补之《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