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坐榕阴须痛饮":坐在榕树的阴凉下痛饮美酒,
# 痛饮:痛快的畅饮。
"从渠叠鼓频催":根本没有顾及叠鼓频催,促人登舟。
# 叠鼓:轻轻击鼓。,从渠:任他。
"暮山新月两徘徊":夜幕降临,新月已经在山巅徘徊。
"离愁秋水远":离愁的情绪就好像秋水一般,
"醉眼晓帆开":从迷离喝醉的眼神中,我意识到晓帆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现在友人全家都已经欢乐地离开了,
"流行坎止忘怀":在江上行船就要忘掉一切疑虑。
# 流行坎止:谓乘流而行,遇坎则止。
"江边鸥鹭莫相猜":江边的鸥鹭也不要进行猜疑。
"上林消息好":上林传来了好消息,
# 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秦汉时都有上林苑,这里指行在之所。
"鸿雁已归来":苏武也借着鸿雁回来了。
# 鸿雁:汉苏武系于匈奴,汉昭帝使者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还给汉朝。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介绍了词人在榕阴下为友人宇文德和设宴饯行的情景,描绘了暮山新月、晓帆将开的画面,体现了离别愁绪与对友人的鼓励。营造了豪迈而深情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此去能为朝廷效力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用典:“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巧用苏武鸿雁传书典故。原典中鸿雁为苏武归汉的象征,词人借此暗示南宋朝廷有召用贤才的好消息,祝愿友人此行顺利,暗含抗金希望。情景交融:“暮山新月两徘徊”,暮山静立、新月徘徊之景,与饯行时的不舍之情交融,以景物的“徘徊”烘托人物心绪的缠绵。反衬:以静衬动,以冷衬热:上片“暮山新月两徘徊”以暮色中山影静立、新月徘徊的静谧之景,反衬“叠鼓频催”“露坐痛饮”的热烈饯行场面。天上星月的“徘徊”与地上鼓乐的“频催”形成动静对比,以冷景衬热场,既突出了离别时的不舍心绪,又以自然景物的“留恋”暗示人物情感的缠绵,使离愁在动静交织中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词人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在榕树下露天痛饮的画面,“须痛饮”三个字,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展露无遗,好似要将千言万语都融入这一杯杯酒中。而“从渠叠鼓频催”,尽管叠鼓声声急促,不断催促友人登舟启程,但词人二人依旧沉浸在相聚的时光里,不管不顾,凸显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万般不舍。“暮山新月两徘徊”:随着时间流逝,暮色笼罩山峦,新月悄然升起,“两徘徊”三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表面上写暮山与新月相互映照、徘徊不去,实则是词人移情于景,借这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景象,烘托出自己与友人分别时的眷恋与不舍,此时无声胜有声,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愈发浓郁。“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把离愁比作浩渺悠远的秋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绵延无尽。一个“远”字,更让这份离愁之感无限延伸。“醉眼晓帆开”则描绘出从日暮痛饮到次日破晓,词人醉眼朦胧中,看着友人的船帆缓缓展开,即将远行。这一画面不仅体现出两人彻夜长谈、饮酒饯行的深厚情谊,也将分别时刻的无奈与怅惘刻画得入木三分。下片:“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换头处,词人笔锋一转,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劝慰友人。让友人把此次出行当作一次轻松的游历,以船为家,尽情享受途中的乐趣。“流行坎止忘怀”则是劝友人顺应时势,无论是顺利前行还是遇到阻碍,都要学会忘怀得失,保持乐观的心态,体现出词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期望。“江边鸥鹭莫相猜”:词人在此运用拟人手法,对江边的鸥鹭说道不要猜疑友人。这一方面是希望友人不要在意旁人无端的猜忌和误解;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希望友人能够放下心中的顾虑,坦然前行。“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最后,词人巧用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上林”指代朝廷,词人借这个典故传达出朝廷有好消息传来,就像苏武凭借鸿雁传书得以归汉一样,友人此次被召赴行在所,也定能顺遂,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友人能在朝廷为抗金大业贡献力量的期待。
上一篇:宋·林昉《访隐者》
下一篇:宋·周紫芝《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