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迷天":春天的江水弥漫接天,
"桃花浪、":桃花汛、
# 桃花浪:亦称桃花水。旧历二三月春水涨,正值桃花开,故称。
"几番风恶":几番掀起狂风恶浪。
"云乍起、":乌云突然涌起、
"远山遮尽":遮尽远处的山峦,
"晚风还作":傍晚时,风还在狂作。
"绿卷芳洲生杜若":绿色的沙洲上,杜若正生长。
# 杜若:一香草名。,绿卷:一作绿遍。
"数帆带雨烟中落":几只船帆,带着雨意,在烟霭中飘落。
# 数帆:几片风帆。
"傍向来、":傍晚时分、
# 向来:一贯如此。
"沙觜共停桡":船只都傍靠着沙嘴停泊,
# 桡:桨,代指船。,沙觜:一作沙嘴。即沙洲。
"伤飘泊":我感伤自己四处漂泊。
"寒犹在":寒意还未消退,
"衾偏薄":被子又偏偏太薄。
# 衾:被子。
"肠欲断":愁肠欲断,
"愁难著":这愁绪难以排遣。
"倚篷窗无寐":斜倚着船窗难以入眠,
# 寐:睡着。,篷窗:船的窗户。
"引杯孤酌":只好举杯独自小酌。
"寒食清明都过却":寒食节和清明节都已经过去了。
"最怜轻负年时约":最可惜的是轻易辜负了当年的归期之约。
# 年时约:指与家中约定春天返家。,轻负:轻易地辜负。
"想小楼、":料想那闺中的佳人、
"终日望归舟":整天登楼凝望盼我归舟,
"人如削":人都瘦得像削过一样。
# 削:形容人体消瘦。
南宋词人
张元幹(1091~1160?),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曾官至将作少监,秦桧当权时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怒秦桧,削除官籍。张元幹与张孝祥合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尤以词著称,早期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之作,风格清丽妩媚;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其诗“清新而有法度,蔚然出尘”,受苏轼、黄庭坚影响颇深。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题材的作品。通过描写行舟途中所遇的恶劣环境,展现了羁旅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因风阻延误归乡的痛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描绘了初春江水猛涨、风急浪险,浓云骤起遮蔽远山,傍晚大风仍不停的景象,展现出江上行舟的险恶环境;“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写江中小洲绿草遍地、香草丛生,江面上细雨如丝、烟波弥漫,船帆在烟雨中落下,勾勒出一幅烟雨凄迷的画面。触景生情:“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词人看到傍晚时分行船纷纷来到沙洲旁停泊,触景生情,哀叹自己独自漂泊、浪迹天涯;“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起寒食、清明已过,自己误了归期,辜负佳人约定,心中黯然神伤,由眼前之景引发对自己羁旅漂泊和辜负佳人的愁思。直抒胸臆:“肠欲断,愁难著”,直接倾诉自己寒夜停舟,夜宿江边,寒气难抵,心中愁肠寸断、愁苦难耐的感受,将内心的愁苦直白地抒发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片:绘景。开篇“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词人勾勒出初春江水泛滥,风大浪急,江水风浪相接的凶险画面。“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浓云突然涌起,遮蔽远山,傍晚时分大风依旧肆虐。“乍”凸显天气突变,“远山遮尽”尽显云起之势,“还”表明江上恶劣态势持续。此三句延续前文,倾诉江上行舟的艰难险阻。“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四句,词人视角由远拉近,江中小洲绿草如茵、香草繁茂,江面烟雨濛濛,船帆降落,傍晚船只停靠沙洲。面对此景,词人触景伤情,悲叹自己漂泊无依。下片:抒情。起句“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词人直抒胸臆,寒夜宿于江边舟中,被薄难御寒气,心中愁绪翻涌,痛苦难耐。“倚蓬窗无寐,引杯孤酌”,描绘出词人夜不能寐,独倚蓬窗饮酒的孤寂场景,一个愁苦游子形象呼之欲出。“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词人思绪跳转,想到寒食、清明已过,自己错过归期,辜负与佳人约定,心中满是伤感。结尾“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词人设想小楼中的佳人整日盼望归舟,因相思而身形消瘦。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却从对方着笔,更强烈地表现出对佳人的深切思念。
4. 作品点评
此词先绘景后抒情,徐徐展开,情感真挚且细腻,极其感人。
# 上言风帆飘泊之象,下言归舟在家之思。又评:前后俱在舟帆上写情景,想所思之人,尚是江湖浪客。
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卷二眉批
# 认向来沙觜,妙得旅情。又:“削”字好。“人如削”句好。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三眉批
# “人如削”句妙。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七
下一篇:宋·陆游《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