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lǐ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àn
zhuó
nán
guān
dào
tóu
què
suí
běi
yàn
guī
xiū
píng
shēng
zuò
sān
jīn
shū
qiū
dāng
rén
sòng
lín
zhì
jīn
yǒu
miào
cháo
zhōu
jiàn
guān
西
wàng
qiān
chéng
xìng
zhēn
wéi
yóu

译文

暂戴囚犯的帽子,并未戴到死,冬去春来,我也随鸿雁北返。狡兔三窟,一辈子都学不会,小人当道,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杨凭贬官临贺,当时无人敢送,韩愈远谪潮阳,至今有庙祭奠。西望剑门,故乡远在七千里外,乘兴一游,真要提举成都玉局观。

逐句剖析

"暂著南冠不到头":暂戴囚犯的帽子,并未戴到死,

"却随北雁与归休":冬去春来,我也随鸿雁北返。

"平生不作兔三窟":狡兔三窟,一辈子都学不会,

# 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善于避祸。

"今古何殊貉一丘":小人当道,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 貉:形似狐狸的动物。

"当日无人送临贺":杨凭贬官临贺,当时无人敢送,

"至今有庙祀潮州":韩愈远谪潮阳,至今有庙祭奠。

# 潮州:今属广东。

"剑关西望七千里":西望剑门,故乡远在七千里外,

"乘兴真为玉局游":乘兴一游,真要提举成都玉局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岭二首(其一)》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开篇写自己虽曾遭贬但终获北归,接着感叹自己平生不做狡兔三窟之事,古往今来直臣受害的境遇相似。又以当年临贺无人相送,而潮州却有韩愈庙被祭祀为例,表达对历史不公与公正并存的感慨。最后写自己西望剑关路途遥远,如今能以提举成都玉局观之职任便居住,乘兴前往。全诗以自然流畅的笔触,将诗人在贬谪后北归途中的复杂心境与对历史的思考巧妙融合,体现出苏轼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符三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后五月实施大赦,苏轼因此命运发生转变。此前苏轼仕途坎坷,历经多次贬谪。此次先是被命移居廉州,九月又改任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时,复为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在年底途经大庾岭时,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怀古、感怀题材的诗。体现了诗人在贬谪北归途中对自身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古往今来直臣命运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将自己北归比作北雁归巢,形象地表达归休的心情。用典:“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运用杨凭被贬临贺无人送与潮州祭祀韩愈的典故,表达对历史现象的感慨。对比:“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把临贺无人送与潮州有庙祀进行对比,突出历史的不同对待。

3. 分段赏析

“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开篇两句,“南冠”指代囚徒,诗人说自己暂时遭遇贬谪但并未被击垮,如今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踏上归途。“暂”字表明被贬只是一时,“却”字转折,突出归休的欣慰,生动地展现出诗人面对命运起伏的从容与豁达。​“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诗人感慨自己平生不似狡兔般为自己谋多个退路,而古往今来,直臣遭受迫害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以“兔三窟”为喻,表达自身性格的正直,同时“今古何殊貉一丘”将古与今直臣的遭遇相联系,抒发对这种历史现象的无奈与感怀。​“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此句运用典故,当年临贺(指杨凭,遭贬时无人相送)的境遇与至今潮州祭祀韩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感叹历史上直臣被贬时的凄凉,另一方面也表明历史自有公论,那些正直之士终将被后人铭记,蕴含着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与对历史公正的期待。​“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最后两句,诗人西望剑门关,想到路途遥远,但此时自己能以提举成都玉局观之职任便居住,便决定乘兴前往。“七千里”强调距离之远,却以“乘兴”展现出诗人的洒脱,将被贬谪后的复杂情感以一种豁达的方式呈现,体现出苏轼独特的乐观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时韶《林下》

下一篇:宋·陈藻《寓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