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著南冠不到头":暂戴囚犯的帽子,并未戴到死,
"却随北雁与归休":冬去春来,我也随鸿雁北返。
"平生不作兔三窟":狡兔三窟,一辈子都学不会,
# 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善于避祸。
"今古何殊貉一丘":小人当道,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 貉:形似狐狸的动物。
"当日无人送临贺":杨凭贬官临贺,当时无人敢送,
"至今有庙祀潮州":韩愈远谪潮阳,至今有庙祭奠。
# 潮州:今属广东。
"剑关西望七千里":西望剑门,故乡远在七千里外,
"乘兴真为玉局游":乘兴一游,真要提举成都玉局观。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谪、怀古、感怀题材的诗。体现了诗人在贬谪北归途中对自身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古往今来直臣命运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比喻:“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将自己北归比作北雁归巢,形象地表达归休的心情。用典:“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运用杨凭被贬临贺无人送与潮州祭祀韩愈的典故,表达对历史现象的感慨。对比:“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把临贺无人送与潮州有庙祀进行对比,突出历史的不同对待。
3. 分段赏析
“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开篇两句,“南冠”指代囚徒,诗人说自己暂时遭遇贬谪但并未被击垮,如今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踏上归途。“暂”字表明被贬只是一时,“却”字转折,突出归休的欣慰,生动地展现出诗人面对命运起伏的从容与豁达。“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诗人感慨自己平生不似狡兔般为自己谋多个退路,而古往今来,直臣遭受迫害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以“兔三窟”为喻,表达自身性格的正直,同时“今古何殊貉一丘”将古与今直臣的遭遇相联系,抒发对这种历史现象的无奈与感怀。“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此句运用典故,当年临贺(指杨凭,遭贬时无人相送)的境遇与至今潮州祭祀韩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感叹历史上直臣被贬时的凄凉,另一方面也表明历史自有公论,那些正直之士终将被后人铭记,蕴含着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与对历史公正的期待。“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最后两句,诗人西望剑门关,想到路途遥远,但此时自己能以提举成都玉局观之职任便居住,便决定乘兴前往。“七千里”强调距离之远,却以“乘兴”展现出诗人的洒脱,将被贬谪后的复杂情感以一种豁达的方式呈现,体现出苏轼独特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