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shī
chàng
shuí
ji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hī
chàng
shuí
jiā
zōng
fēng
ā
shuí
jiè
jūn
pāi
bǎn
mén
chuí
féng
chǎng
zuò
xiāng
fāng
tōu
yǎn
shān
sēng
zhòu
méi
què
chóu
xià
shēng
chí
jiàn
lǎo
sān
shào
nián
shí

译文

师傅吟唱的是哪家的曲调呀,这宗派的风规又是传承自谁呢?借一下您的拍板和门槌。我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您可别多疑。溪边的女子正偷偷看呢,山中的僧人您就别皱眉头啦。只是发愁弥勒佛下生的时间太迟了。没有见过你十五六岁时的风流情形。

逐句剖析

"师唱谁家曲":师傅吟唱的是哪家的曲调呀,

"宗风嗣阿谁":这宗派的风规又是传承自谁呢?

"借君拍板与门槌":借一下您的拍板和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我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您可别多疑。

"溪女方偷眼":溪边的女子正偷偷看呢,

"山僧莫皱眉":山中的僧人您就别皱眉头啦。

# 皱:一作眨。

"却愁弥勒下生迟":只是发愁弥勒佛下生的时间太迟了。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没有见过你十五六岁时的风流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当时他与大通禅师交往密切,常探讨佛法和诗词。一次,大通禅师对某事面露愠色,苏轼便作此词,让歌妓演唱。此词体现出苏轼旷达洒脱的性情。上阕写有人唱曲,自己借物打节拍,以逢场作戏的态度参与,展现出随性自在。下阕劝人莫要烦恼,不必为未来忧虑,不要因时光流逝而伤感,颇有禅意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于日常情景中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与超脱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轼的处世哲学与精神境界。整首词运用戏剧化手法和诙谐语言,以调侃的方式展现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诙谐:“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以轻松诙谐默的语气表达自己只是随兴而为,打破严肃氛围,体现出词人的洒脱与风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若水《次韵张济川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