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来时":春天还没到来,
"酒携不到千岩路":没有雅兴携酒来千岩万壑的越山游春。
# 千岩路:指越山,言其山千岩万壑。
"瘦还如许":这株梅花长势不好,花枝单薄清瘦。
# 瘦还如许:形容梅树枝干嶙峋之态。如许:这样。
"晚色天寒处":在清冷的暮色中,只见到这株梅花迎寒伫立的瘦削身影。
"无限新愁":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
"难对风前语":但是又无法对梅花诉说。
"行人去":怅然离去。
"暗消春素":留下梅花洁白的花瓣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暗暗消尽。
# 暗消春素:暗自憔悴消瘦。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春素: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指洁白的梅花,这里指代品行高洁的女子。素:同“愫”;幽素,怀思。喻白梅花瓣。
"横笛空山暮":苍茫的暮色中有一首《梅花落》凄然响起,空灵悠远,悱恻悲惋。
# 横笛:指笛曲《梅花落》。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梅词。此词描绘了春未来时,词人于千岩路见梅在晚色天寒处的清瘦之态,借咏梅融入人事。上片写登山赏梅时的天色与环境,下片将梅拟人化,借梅的新愁、凋谢,暗怀无尽的离索之思与蹉跎之恨,同时也流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情及眷恋情人的真情,用词自然却蕴意绵长。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梅花人的情感与状态。“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将梅花当作有忧愁、有心事且难以倾诉的人来写,生动展现出梅花似含无尽幽思的形象。烘托:“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晚色天寒处”通过描写天色已晚、天气寒冷的环境,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树茕茕独立的孤瘦身影。比喻:词人以梅花自比或喻指他人。梅花在春未来时,于晚色天寒处清瘦孤立,恰似词人或所指之人在艰难处境中的孤寂形象;“暗消春素”表面写梅花在时光中凋零,实则暗示着人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中的消逝与落寞,借梅花的遭遇暗喻人的命运。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词人从侧面切入,巧妙交代了“见梅”的缘由。“春未来”清晰点明此时正值隆冬,气候寒冷,而“酒携不到千岩路”,则进一步表明因天寒路远,词人无法前往千岩山,只能于近处的越山赏梅,“千岩”一词精准点题越山。“酒”字的出现,隐隐流露着微讽之意,为全词增添了一丝别样的韵味。紧接着的“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直接点题“见梅”。“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来咏梅,“瘦还如许”暗示着词人并非初次见到这株梅花,其中饱含着无限的轻怜细惜之情。词人将梅花想象成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暮色降临、天色寒冷之际,于山间悄立,姿态盈盈。这不仅生动地烘托出梅树孤瘦的身影,更将梅花视为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拥有坚韧生命力的人格象征,即便清瘦、寒冷、天色已晚,却依然绽放出明艳而清芬的魅力。下片开端,“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词人因见到瘦梅而心生“无限新愁”,本想对着梅花倾诉内心的愁绪,然而花不解人意,无法与之对话。词人在此活用又反用了“解语”的故事,不着痕迹地将自己的愁绪倾诉出来,却又更显心中的苦涩与无奈,直到此处,词中才开始融入人事,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深沉。随后“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笔锋一转,这几句是对“无限新愁”的进一步阐释,采用了两面写法。既描绘了梅花看着行人离去,花瓣随风渐渐飘散的情景,又表现了行人离去后,因见梅而产生的伤春情感被深埋心底。词人借咏花自然地融入人事,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此时,词人所眷恋的女郎形象仿佛跃然纸上。“暗消春素”化用了闻笛的故事,当听到横笛的声音在空山暮色中回荡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梅花的零落。词的最后,通过对这种情境的描写,表现出词人的离索之思与蹉跎之恨,情感表达温婉浑厚,余味悠长,如同空山中笛声的余音袅袅不绝,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点绛唇·越山见梅》是南宋吴文英所作的一首咏梅词,虽仅四十一个字却极为精妙。这首词的意境深邃而空灵,词人巧妙地借取在天寒之际独自绽放的幽独梅花,细腻地勾勒出了一种苍凉且冷寂的心境。词人并非专注于对梅花进行刻意描绘,而是着重叙述自己在孤独徘徊之时,不经意间与梅花邂逅的情景。在与梅相逢后,词人也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梅花的形态与神韵,仅仅是略作点染,便将笔触转向了自身的心情抒发以及周遭环境的渲染。在这首词里,梅花并非占据主体地位的描写对象,更多的是充当了触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成为了诗人情绪的外在表征。
# 此词不专意咏梅,而是写孤独的盘桓中无意与梅相逢。逢梅之后也未着力写梅,略加点染之后,还是写诗人自身的心情和周遭的环境,梅在词中并未作为一个主体的描写对象,而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触媒和表征。上阕一开始,先叙述“越山见梅”的过程:春天来到,时值深冬。诗人携酒外出徜徉,因天寒路远,未能赴千岩山中,只在近处的越山见到一株寒梅,它长势不旺,花也开得不繁,在天色将晚的暮色中,迎寒伫立着瘦削的身影。“瘦还如许”是一个拟人化的联想,这可能是一个自喻,也可能是一个她喻,总之诗人把这株梅花看成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展现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格的象征,虽然清瘦,虽然寒冷,虽然近晚,却依然绽放着她的明艳和清芬,睥睨于这寒冬的荒索。下阕一开始又把描写角度转向词人自身:“晚色天寒处”的、瘦得如此可怜的梅花,引起词人的“无限新愁”,那该是因为这梅花太像词人自己了,他也如此清瘦地独立于人世的寒风冷雪中,他也坚强地挣扎于这时代的苍茫暮色中,梅花勾起了词人的“无限新愁”,他想对着在风中摇曳的梅花倾诉自己的襟怀,但又明知花不解语,难以对话。“行人去”即是指词人怅然远去,只留下梅花在冬天的寒风中暗暗消尽那春天般的莹洁雪白的花瓣。这是诗人才华在这冷漠的社会中日益消尽的象征。诗人远去了,梅花在诗人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了。暮色苍茫的空山中只有一丝笛音在震颤、缭绕。“横笛空山暮”,意境悠远凄侧,这是诗人的心声在震颤。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厚余《全宋词鉴赏辞典》
# 上阕着重写景,情寓景中。下阕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紧承上阕后两句。这新愁,既是指“瘦还如许”的梅花,在寂寞无主的嫩寒环境中独自开放的怅惘,也是指词人对于梅花的一腔怜惜愁绪,怕它终将化为片片落英,才得赏玩又要匆匆别去,同时也未始不蕴含着词人对于如同梅花一般处于孤寂境遇中的纯美少女命运的由衷关注。然而,词人纵有如此复杂婉曲的心情,面对着吹得红雨纷飞的无情晚风,也终于难叙衷肠,这就把词人那满怀爱梅、惜梅进而怜人的真情实意,渲染得越发浓重,古人多用“解语”一词,既咏花又喻人。这里,词人以“难对风前语”反其意而用之,越发显露出他的怅然若失的心曲。末三句是承接前两句的深化摹状。“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人去花谢,唯有幽咽的横笛之声,回荡在荒山暮霭之中,这是一幅令人伤情的萧瑟图景。“暗消春素”语涉双关,既指梅花在春光里默默凋零,也用以比喻因孤寂与离愁而红颜暗褪的少女。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有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笛曲中有《梅花落》曲,李白诗即用此意。吴文英的这首词,透过末三句所表达出来的孤独离索之情,可谓既空灵又实在,含蕴不露,但又可知可感,这是除非高手妙笔断难臻此境界的。
现代北京海淀职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释文珦《废宅》
下一篇:宋·朱熹《菩萨蛮·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