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半蹲山下虎":那块奇丑的石头,模样就像在山下半蹲着的老虎,
"长松倒卧水中龙":那棵长长的松树,好似倒卧在水中的蛟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考验一下您的眼力,看看能看到多少内容,
"数到云峰第几重":数一数那层层叠叠的云峰,到底有多少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王晋卿画后》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他创作此诗是为了对王晋卿的画作进行题咏,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作中石头、松树、云峰等元素,表达对其绘画艺术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丑石比作山下蹲伏的老虎,把长松比作水中倒卧的蛟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画作中石头和松树独特的形态,使画面富有动态感和想象力,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画作的艺术魅力。设问:“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使用了设问的手法,通过提问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读者去仔细品味画作中云峰层层叠叠的深远意境,进一步强调了画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增添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半首聚焦画面近景松石,即为主景。开篇“丑石半蹲山下虎”,将那形态奇特的丑石,比作半蹲于山下蓄势待发的猛虎。山石之丑,在于其表面凹凸起伏,坳坎遍布,走势险怪,有着一种变化多端的独特美感。此“蹲”字,极为精妙,赋予了原本静态的石头以动态,使其仿若即将一跃而起,栩栩如生。而“长松倒卧水中龙”一句,又把枝干交错、蜿蜒盘曲的长松,形象地喻为倒卧在水中的蛟龙。长松以怪为美,其姿态犹如龙蟠虬屈,充满了不规则的奇谲之态。“倒卧”一词,精准地描绘出松树倾斜于水中的模样,与“水中龙”的比喻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出一种雄奇矫健之姿。从苏轼这两句诗中,我们能深切体悟到,原来山石、长松之美,就在于其“丑”“怪”,这蕴含着别样的审美意趣与深奥道理。诗的后半首转而咏叹远景云山,也就是宾景。诗人笔锋陡然一转,不再局限于对画作局部的精雕细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整体意境。远处,山峦重重叠叠,在迷蒙的云烟之中若隐若现。“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这两句诗,充满了趣味与遐想。只是王诜的原画已然失传,我们难以确切知晓苏轼是从怎样具体的画面景象中获得这般灵感。不过,朱德润的《松溪放艇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画境。在朱图的左部上方,以淡墨轻轻勾勒出数重云山,下方是宽阔平缓的小溪,一艘小艇正悠然行驶在溪水中。船头坐着两位老者,一位双手拢袖,正襟危坐,似乎在专注倾听;另一位则挥动左手,遥指远方,口中念念有词。画作本身是无声的,画中人交谈的内容难以直观呈现,而苏轼的这两句诗,恰好弥补了这种无声的遗憾,仿佛就是画中老者正在发出的疑问:“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上一篇:宋·张耒《晓雨》
下一篇:宋·晁补之《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