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àn
shī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hǎi
yàn
wēi
miǎo
chéng
chūn
zàn
lái
zhī
jiàn
zhī
jiàn
táng
kāi
xiù
shí
shuāng
huá
xuān
huí
xīn
jìng
yīng
sǔn
xiāng
cāi

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装饰华美的门户间时常双双飞进,华丽的殿堂一天要进出好几回。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逐句剖析

"海燕何微眇":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

# 何微眇:虽然卑下低贱。何:一作“虽”、一作“岁”。,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称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乘春亦暂来":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 亦:也。

"岂知泥滓贱":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

# 贱:卑贱。,泥滓:泥渣。

"秪见玉堂开":只见玉堂开着。

# 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秪:一作“只”。

"绣户时双入":装饰华美的门户间时常双双飞进,

# 双:成双。,时:时而。,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华轩日几回":华丽的殿堂一天要进出好几回。

# 华轩:与上文“绣户”同义。轩:一作“堂”。

"无心与物竞":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

# 竞:竞争,争夺。

"鹰隼莫相猜":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 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燕诗》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个人为民谋福、矢志不渝效忠朝廷的深厚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颔联承接首联意境,以“燕子”为引,含蓄地流露出对李林甫等奸佞小人的深切厌恶,同时勾勒出自己在朝堂之上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的勤勉形象;颈联则进一步展开,以具体事例彰显其为国尽忠的赤诚之心与豁达宽广的胸怀;尾联更是直抒胸臆,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集中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与无私奉献。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淡雅清新,达到了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玄宗开元盛世(713-741)的朝堂之上,有这样一位名相——张九龄,他以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而声名远扬。然而,这份刚正不阿,却让他在朝堂之上树敌众多。他屡次直言顶撞唐玄宗,加之李林甫暗中从中作梗、挑拨离间,使得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态度逐渐转变,由最初的信任倚重,渐渐转为心生嫌隙与疏远。公元736年,即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不满,深知仕途已然危机四伏。在这艰难的处境下,他最终无奈地向李林甫低头,写下《归燕诗》赠予对方,试图以此缓和与李林甫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但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并未因张九龄的示弱而手下留情。很快,他便借严挺之事件大做文章,对张九龄肆意毁谤,致使张九龄被罢免宰相之职,黯然离开了权力中心。而这首饱含着张九龄复杂心境与无奈抉择的《归燕诗》,大约就写于那年的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巧妙运用借物喻人之法,明面上是在细腻描绘燕子的灵动之姿,实则借燕子之形,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对那些权贵佞臣的深切厌恶,以及对朝廷矢志不渝的忠心与报效之志。其语言质朴无华,却犹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简洁之中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诗人借景寓情。以“微眇”之海燕自比,暗喻自己出身微贱,与李林甫等华贵出身者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其的隐晦不满。“乘春亦暂来”,借燕子春来秋去之自然规律,暗示自己在圣明时代虽得以入朝为官,但如同这短暂春光,为官时光亦不长久。一个“暂”字,饱含深意,既言燕子已至,亦叹自己仕途之短暂。此联以景寄情,抒发了诗人虽处低位仍愿为民效力、忠于朝廷的赤诚之心。比喻:本诗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颈联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为例,诗句中的“绣户”“华轩”实则隐喻着朝廷这一核心政治场域。“时双入”生动描绘出每日二人(诗人与李林甫)并肩步入朝廷的情景。在此处,诗人并未将李林甫视为怀有敌意的对象,而是以一种豁达大度的姿态展现自我。这一表述不仅彰显出诗人超越个人私利的胸怀,更凸显出其为了朝廷稳定、国家发展而甘愿放下个人恩怨,展现出开阔且无私的心胸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开篇便从海燕“微眇”之态落笔。诗人张九龄,身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以直言敢谏闻名的名相,因触怒李林甫等权贵,遭其毁谤,渐失圣心,终在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此处,诗人借“海燕”之“微眇”自喻,暗含与李林甫等华贵出身者之别,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对句“乘春亦暂来”,承上启下,言海燕借春光而至,虽时间短暂却也欣然前来。诗人借此暗喻自己在圣明之世,虽得入朝为官,却也如这春日之燕,来去匆匆。一个“暂”字,既言燕子之至,亦喻自己为官之期不长。此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虽处低位仍愿为民效力、忠于朝廷的赤诚之心。颔联“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紧承首联之“海燕”意象。出句“岂知泥滓贱”,“泥滓贱”暗喻李林甫等卑劣小人。燕子衔泥筑巢,却不知泥滓之贱,诗人借此暗喻自己昔日对李林甫之流认识不足。一个“贱”字,既揭露了李林甫之流的卑劣本质,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对句“秪见玉堂开”,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景,喻指自己在朝廷为相时的辛劳。此联以物喻人,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引人深思,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颈联“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紧承颔联之“玉堂开”意象。在对仗工整的诗句中,具体展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大度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轩”与前文的“玉堂”皆为朝廷之隐喻。“双”指诗人与李林甫二人,“时双入”言二人同朝为官。诗人此举,意在表明自己并未将李林甫视为敌手,而是以朝廷为重,忘却个人恩怨,展现出其开阔的心胸。出句“华轩日几回”中的“日几回”,以数量词描绘了诗人忙碌的身影,彰显了其对朝廷的忠心耿耿。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集中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忘我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言诗人无心与外物竞争,实则表明其一心为朝廷效力之决心。末句“鹰隼莫相猜”,诗人以“猛禽”喻指李林甫之流,告诫其勿要猜忌中伤。彼时,朝廷大权已落入李林甫之手,张九龄自知无力回天,不得不退让。然而,其心中仍不乏牢骚与感慨。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所言,张九龄被贬后,有拘囚之思,借物托讽,寄情草树,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在面对强敌时,既清醒又明智,其文学创作亦巧妙运用以物喻人之手法,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律诗堪称对仗艺术的典范,字字珠玑,工整严谨,其语言质朴无华,毫无雕琢之痕,恰似“轻缣素练”般自然清新,正如张说评张九龄语所云。此诗虽题为咏物,实则借物抒怀,以燕为载体,寄寓着诗人的万千情思。诗中句句不离燕子,却又不拘泥于燕子本身,而是将燕子的行止、神态与诗人的心境、遭遇巧妙融合,达到了物我合一、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作者独具匠心,以燕子这一最能映照自身形象的外物为媒介,将自己的忠直、辛劳、无奈与期许尽数托出,令人读来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端居咏怀》

下一篇:唐·司空图《重阳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