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ān
liáo
sh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àng
rén
xué
kōng
bǎi
niàn
huī
lěng
jiàn
tóu
wéi
xuè
jiāo
xīn
yǐng
wèi
zhú
bèi
wén
zhēng
wèi
bǐng
xīn
shī
xiè
chū
biàn
便
qīng
jǐng
tuì
退
zhī
lùn
cǎo
shū
wàn
shì
wèi
cháng
píng
yōu
chóu
píng
suǒ
chěng
guài
rén
shì
shēn
qiū
jǐng
tuí
rán
dàn
shuí
háo
měng
nǎi
rán
zhēn
qiǎo
fēi
huàn
yǐng
lìng
shī
miào
yàn
kōng
qiě
jìng
jìng
liǎo
qún
dòng
kōng
wàn
jìng
yuè
shì
zǒu
rén
jiān
guān
shēn
yún
lǐng
xián
suān
zhòng
hǎo
zhōng
yǒu
zhì
wèi
yǒng
shī
xiāng
fáng
gèng
dāng
qǐng

译文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为何要追随我们这些人呢?为何在辞藻文采上竞逐华美?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逐句剖析

"上人学苦空":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

# 苦空: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为四苦,又有“四大皆空”之说。《维摩经·弟子品》:“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百念已灰冷":百念俱无。

"剑头惟一吷":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

# 剑头惟一吷:《庄子·则阳》:“夫吹筦者,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意思是吹箫管能发出较大的声音,如吹剑环上的小孔,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剑头:指剑环头的小孔。吷: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惟:一作“唯”。

"焦谷无新颖":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 颖:子粒的芒壳尖。《维摩经》云:“色如燋谷芽。”佛教把有形质、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都称作“色”,包括语言文字,都看作是空虚无实的。参寥既学佛,领悟人生苦空,视一切如剑吷、焦谷,应当百念皆灭,冷漠无情。,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

"胡为逐吾辈":为何要追随我们这些人呢?

"文字争蔚炳":为何在辞藻文采上竞逐华美?

# 蔚炳:文采辉煌。佛教禅宗是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参寥是僧人,何必爱好作诗歌。苏轼《参寥子真赞》云:“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亦同此意。

"新诗如玉屑":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

#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出语便清警":语句清平而深刻。

"退之论草书":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

# 退之:韩愈,字退之。其《送高闲上人序》中评论张旭、高闲的草书,赞许张旭笔骋不平,而对高闲寄寓淡泊,反喜作草书,颇有微词。

"万事未尝屏":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

"一寓笔所骋":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

# 浮屠人:出家人。

"视身如丘井":视人身为丘井。

# 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灭,对世事无所反映。这是就高闲说。还是在《送高闲上人序》中,韩愈又说:“今闲师浮屠化,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汩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这里是说,高闲作为出家人,心地淡泊,无事与发“豪猛”,怎能达到张旭的境界?言下似有微辞,语脉承接“退之”而来。

"颓然寄淡泊":颓然寄有淡泊之意,

"谁与发豪猛":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仔细一想其实不然,

# 不然:是对前面所说的高闲由于无以发“豪猛”之气,书法艺术就不高的说法表示否定,正如参寥子的诗语之妙,并非如梦幻泡影,于是由书法转为作诗。

"真巧非幻影":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 幻影:《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苏轼反其意用之,认为真正的法则、技巧是有用的,凭借“多技能”,高闲可以草书“发豪猛”,而参寥可以“出语便清警”,达到艺术高峰。

"欲令诗语妙":要想使诗句巧妙,

# 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无厌空且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

# 静故了群动:正因为静,所以对一切动都能了然于心;正因为空,所以能够容纳万事万物。

"空故纳万境":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

"观身卧云岭":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酸杂众好":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

# 咸:一作“成”。

"中有至味永":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

# 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此语更当请":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 请:领受,明确接受。,更当:一作“当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参寥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苏东坡全集》。此诗以禅宗思想为切入点,探讨诗歌与佛法的关系,提出“诗法不相妨”的核心观点,强调虚静心态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全诗以禅说诗,直涉理路而又挥洒自如,结尾直揭诗歌和佛法,此诗开创了以禅喻诗与论诗的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参寥师》创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诗僧参寥千里来访,两人因诗文切磋结缘。参寥虽精研佛法却热衷诗歌创作,其诗才与禅宗“不立文字”宗旨形成矛盾,引发苏轼对禅与诗关系的哲思。苏轼借韩愈评价张旭草书之典,提出“诗法不相妨”观点,主张以禅宗“空静”心境观照万物,融合入世阅历与出世超然,提炼诗意至味。此诗既是赠别之作,亦是对禅理与诗艺融合的理论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禅理与诗艺融合的赠别诗​​。通过赞颂诗僧参寥的清警诗才与超然性情,阐述“诗法不相妨”的艺术见解:以禅宗“空静”心境观照万物(“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入世阅历中提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至味诗境;既表达对友人“淡泊”中见真淳的期许,也展现苏轼融通佛理与诗道、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以禅喻诗,构建了诗心与禅心相契的独特艺术维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将参寥的诗作比作“玉屑”(玉的碎末),形容其诗句清丽如玉、精妙绝伦。以玉的纯净高洁象征诗歌语言的纯粹与超凡,凸显苏轼对参寥诗风的赞赏

3. 分段赏析

诗歌起笔便揭示诗僧参寥身上的显著矛盾。依佛教教义,尘世诸相皆为虚幻,众生当超脱烦恼,达至自在澄明之境。参寥精研佛典,本应心无挂碍、不染俗尘,恰似清风掠过剑环难留声响,又如焦枯禾谷不再抽芽。然而他却打破常规,频繁现身文人雅集,笔下流淌出文采斐然的诗篇。为剖析这一矛盾,诗人援引韩愈对书法家张旭与高闲创作心境差异的论述,并深入探寻心境差异背后的根源。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记载,张旭穷其一生钻研草书,其笔法变幻莫测、神鬼难测,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为当时“三绝”。张旭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内心的喜怒哀乐、愤懑不平,尽数倾注于草书创作之中,这与韩愈“不平则鸣”的文学理念不谋而合。反观高闲,他将身心视作古井,寄情于淡泊虚无,与身为金吾长史、酒后挥毫的张旭截然不同。诗歌后半段,苏轼经审慎思索给出解答。他认为禅僧之所以兼具诗书造诣,并非依赖虚幻表象,而是源于创作构思中的“真巧”。这“真巧”的核心,在于对“空”与“静”的深刻运用。“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们若想认知并再现这一世界,需以沉静之心洞察动态,以空明之怀容纳万象。无论是在尘世奔波的入世者,还是静卧云岭的出家人,唯有保持虚静心境,方能让万千景象跃然眼前、纳入胸怀,进而创作出韵味悠长的佳作。苏轼将虚静提升至认识论层面,认为其能助力创作者更好地把握世界,此番见解深邃独到,也将禅僧擅书能诗的缘由阐释得清晰透彻。

4. 作品点评

全诗取韩愈论高闲草书之意而反用之,最终得出“诗法不相妨”之结论,精辟揭示了禅理与诗艺相融相济之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静故”二句,禅理也,可悟诗境。

清诗人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

# 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而反其意而论诗,然正得诗法三昧者。其后严羽遂专以禅喻诗,至为分别宗乘,此篇早已为之点出光明。王士祯尝谓李、杜如来禅,苏、黄祖师禅,不妄也。

清文学家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一篙》

下一篇:宋·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