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rùn
lǒng
xiāo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rùn
lǒng
xiāo
tán
yīng
shàn
xiù
quān
yóu
dài
zhī
xiāng
qiǎn
liú
xīn
kōng
dié
qún
hóng
ài
zhī
yīng
chóu
huán
luàn
mèng
qiān
shān
chuāng
yīn
jiàn
xiāng
bān
xīn
tuì
hóng
wàn
jiāng
rén
zài
shēng
zhōng
wǎn
fēng
shēng
qiū
yuàn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逐句剖析

"润玉笼绡":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

# 笼绡:簿纱衣服。,润玉:指肌肤。

"檀樱倚扇":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

#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犹带脂香浅":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

#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空叠舞裙红":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

#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应压愁鬟乱":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

"午梦千山":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

"窗阴一箭":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

# 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香瘢新褪红丝腕":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

# 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香瘢:指手腕斑痕。

"隔江人在雨声中":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

"晚风菰叶生秋怨":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 菰: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润玉笼绡》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阕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巧妙地未直接点明这是一场梦。下阕着重刻画醒后的情思与愁闷。点明午梦方醒,至此才揭晓上片所述皆为梦境,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而片末两句,从如梦的往昔回到现实眼前,借描绘所见的夜雨景致,将从午梦初醒直至夜雨洒落、晚风吹拂这一时间段内,词人内心深处的幽思与哀愁,含蓄而深沉地抒发出来。整首词在梦与醒之间穿梭,情感细腻入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踏莎行·润玉笼绡》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这首词创作于端午,是作者用以忆念其苏州离去姬妾的感梦之作。在词人的众多词作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主题围绕对分别离去与不幸亡故的苏、杭两位姬妾的深切怀念。依据杨铁夫在《吴梦窗事迹考》中的论断,明确指出这首《踏莎行》正是为怀念苏州那位姬妾而写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梦词。它描绘了词人在梦中与思念之人相遇的情景,对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进行了极为细腻逼真的描摹,展现出如在眼前般清晰的画面,营造出一种仿若真实的氛围,而非常见感梦词那般缥缈恍惚、迷离朦胧。

2. 写作手法

多角度描写:“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梦中之人。“润玉”从视觉角度描绘其肌肤如美玉般温润光泽,展现肤色之美;“檀樱”同样是视觉描写,将嘴唇比作檀木色的樱桃,突出唇形与色泽;“笼绡”描绘身上所穿如薄纱般的衣服,是视觉上对服饰的刻画;“倚扇”是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姿态。表达出词人对梦中之人的深切眷恋与倾慕,这种细腻描绘中蕴含着词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爱意。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这三句着力雕琢梦中人的形象。细腻描绘其如润玉般的肌肤,似檀樱的嘴唇,所持罗扇轻倚,就连绣圈上那淡淡的脂粉香气也未放过,从肤色、唇色、香气,到身上纱衣、手中团扇、佩戴的绣花圈饰,全方位展现其绰约风姿,色、香、形态、服饰等无一不栩栩如生,将其人之美逼真呈现。“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此二句,借“舞裙”暗指梦中人的身份,以“愁鬟”比喻两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榴心”与“艾枝”巧妙点明端午节令。“空叠”二字,饱含着对舞裙闲置的喟叹,暗示梦中人无心歌舞;“应压”二字,仿佛能看到其发鬓凌乱,让人不禁猜想她应是满怀愁绪。下片“午梦千山”一句,如一声惊雷,点明前文所写皆是南柯“午梦”。“千山”一词,形象地展现出梦魂与现实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意味着山高水长,路途重重阻隔,唯有梦魂能跨越这无尽的空间。至于“窗阴一箭”,前人多认为此句是感慨光阴飞逝,与梦中人分别已久。然而,此处的“一箭”,更似指漏箭,并非在感叹时光消逝之快,而是在描述刻漏移动的细微。结合上句来看,作者意在表达:梦中虽仿佛历经千山万水,实则不过是短暂的片刻时光。这两句紧密相连,不仅精准地把握了梦的神韵,还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午梦初醒时,那种对空间与时间的迷茫之感。“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词笔陡然回转,再次聚焦于梦境,回忆并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巧妙的笔触转换,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灵与情感状态。此刻,虽身体已从梦中苏醒,但他的心仍沉浸在梦境之中。在梦中,他清晰地看到那人依照端午习俗,腕间系着采丝,以及因身形消瘦而在腕上留下的宽褪印痕。“隔江人在雨声中”,借雨幕隔江,表对人的思念与不可及。“晚风菰叶生秋怨”,以晚风菰叶,借景抒情,传递秋之哀怨,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情感真挚动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丰满而真实的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周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播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唯‘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

# 陈洵《海绡翁说词》有论梦窗之话,颇可玩味。陈曰:‘以涩求梦窗,不如以留求梦窗。见为涩者以用事下语处求之,见为留者,以命意运笔中得之也。以涩求梦窗,即免于晦,亦不过极意研炼丽密止矣。是学梦窗,适得草窗以留求梦窗,则穷高极深’一步一境。沈伯时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盖于此得之。又曰:‘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沉深浑厚,皆由此得。虽以稼轩之纵横而不流于悍疾,则能留放也。’按陈氏专学梦窗,所得梦窗妙处,以‘留’字概之。所谓‘留’者,从陈氏所论观之,即含蓄甚深而不出一浅露之笔,故虽千言万语而无穷尽也。然必其人之情极真感极深,又蓄之极久,蟠郁于怀极厚,方能到此境地,非故作掩抑之态,但为吞吐之声之谓也。此等处亦非细意体会,不易区别。清末词家颇知学梦窗,但以用事下语处求梦窗者多,其所得不过外形之丽密,为之太过,且必至于晦涩。晦涩则吴词之病也,学者不得其妙,反得其病,则非古人之过,学古者之过也。

近代文学家刘永济《微睇室说词》

# 海绡翁曰: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换头点睛,却只一梦。惟有丽声菰叶,伴人凄凉耳。生秋怨,则时节风物,一切皆空。

近代文学家陈洵《海绡说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九张机九首(其五)》

下一篇: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