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无酒亦无钱":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
"劝尔一杯菩萨泉":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 此:指菩萨泉。,四方:指各处;天下。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描绘了苏轼在武昌送别侄女婿王子立时,因无酒无钱,便以菩萨泉水代酒相劝的情景。通过这一特殊的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王子立的赠别之情与美好祝愿,同时还借泉水蕴含的禅意,传递出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禅境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以菩萨泉水代酒为王子立送行,借这一特殊的“物”——菩萨泉,抒发自己真挚的送别之情,虽无酒无钱,却依然情谊深厚,体现出诗人超脱的心境。联想:由菩萨泉的名字联想到水天之佛,又从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的修行方法,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蕴含更丰富的禅意。情景交融:诗中既描写了无钱买酒,以泉水代酒送行的情景,又融入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禅意的感悟,将送别之情与对禅境的思考自然融合,营造出含蓄有味的意境。托物寓理:借助四方之水皆如菩萨泉,水中映人映天这一自然现象,寓含“修习水观,入三摩地”的禅理,劝告人们进入禅悟之境,使诗歌富有哲理意味。
3. 分段赏析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的开头两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绘了苏轼为王子立送别时囊中羞涩、无钱买酒的情景。但诗人内心是否因此感到愧疚呢?当然不是。苏轼本性清静淡泊,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虽然身无分文,但他毫不在意,舀一瓢甘甜的菩萨泉水代酒,同样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蕴含禅意。《楞严经》云:“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中的佛陀,又从泉水映照自己的倒影想到了“修习水观”的修行方法。这里的泉水能够反映出“我”,其他地方的泉水不也一样可以照见“我”吗?天下之水,无论是哪里的泉水,都如同菩萨泉一般,水中映照着人影,也映照着天空。最后两句正是在劝诫世人要“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的境界。苏轼以泉水代酒送友,看似寒酸,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和超脱的心态。他借泉水映像比喻人心如明镜台,若能洞察世间万象皆是虚幻泡影,便能放下执着,达到物我两忘、心如止水的禅境。
4. 作品点评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诗中的“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堪称经典名句,以质朴却深邃的语言,将送别场景与禅意哲理相融。诗人由眼前的菩萨泉,巧妙联想到水天之佛以及“修习水观”,进而拓宽诗境,将四方之水与菩萨泉类比,揭示出万物皆具共性的哲理,引人深思。从写作特色来看,全诗情景交融之妙令人赞叹。开篇描绘无酒无钱、以泉代酒的送行场景,尽显诗人的洒脱豁达;后两句笔锋一转,深入禅意的阐发,将送别之情与对禅悟境界的追求自然融合,不着痕迹。这种巧妙的融合,使诗歌意境混成,含蓄有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此诗以独特视角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超脱心境。其以禅意入诗,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彰显出苏轼的文学创造力与哲学思考深度,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范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反复品味与研读。
上一篇:宋·陆游《村居》
下一篇:宋·林逋《赠张绘秘教九题·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