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隔花深梦旧游":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
# 门隔花深:即旧游之地,有“室迩人远”意。梦魂牵绕却比“忆”字更深一层。
"夕阳无语燕归愁":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
# 夕阳:连“燕”,用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诗意。
"玉纤香动小帘钩":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 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玉纤:指女子的纤纤玉手。
"落絮无声春堕泪":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
"行云有影月含羞":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
"东风临夜冷于秋":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 冷:凄凉冷清。,临夜:夜间来临时。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词以怀人感梦为主题,凭借借梦抒情的独特笔法,将词人的深情痴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全然不见寻常俗套,别具一格。作者借梦写情,更见情痴,从而使全诗笼罩着凄凉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玉纤香动小帘钩。”此句写人,写情人拔开帘子的神态——纤手分帘。词人注重了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出情人的美。借景抒情:“东风临夜冷于秋。”词人在对比中,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不但突出了初春时节的自然状况,而且在“景”和“境”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思念之情,寂寞之绪,悲伤之感交织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片“门隔花深梦旧游”**:开篇点明是梦境,“门隔花深”描绘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门被深深的花丛隔开,营造出一种幽深感和神秘感,不仅拉开了现实与梦境的距离,也为整个梦境奠定了迷离恍惚的基调。“梦旧游”说明词人对往昔的经历念念不忘,多次在梦中重温,体现出他对过去那段感情的深深眷恋。“夕阳无语燕归愁”:此句移情于景,夕阳默默无语地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也带着忧愁。夕阳的惨淡、寂静,烘托出一种黯然销魂的伤离气氛。燕子归来本是寻常景象,但在词人眼中却充满愁绪,实则是词人将自己的愁绪投射到了燕子身上,借燕子之愁来强化自己的离情别绪。“玉纤香动小帘钩”:词人的笔触从室外的夕阳、归燕转移到室内,通过描写恋人的纤纤玉手轻轻牵动小帘钩的细节,将画面聚焦在恋人身上。这一动作不仅细腻地表现出恋人的柔美,也让整个梦境更加真切,仿佛词人真的来到了恋人身边,看到了她的一举一动,闻到了她身上的香气。下片中“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运用了兴、比兼用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既写出了暮春时节柳絮飘落的凄冷氛围,又象征着词人与情侣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婆娑的情景,将人的离别之泪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行云有影月含羞”,云影暗淡,遮住明月,月光朦胧,仿佛明月含羞,既描绘出一种朦胧的自然景象,又象征着情侣离别时的羞涩与感伤。“东风临夜冷于秋”:尾句借自然景色抒写内心感受,在这东风吹拂的春夜,词人却感觉比秋风还冷。春夜本应是温暖的,但词人因离愁别绪的浓重,心境凄凉,所以主观上觉得东风寒冷刺骨。这种反常的感受,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使整首词笼罩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 《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梦字点出所见,惟夕阳归燕,玉纤香动,则可闻而不可见矣。是真是幻,传神阿堵,门隔花深故也。“春堕泪”为怀人,“月含羞”因隔面,义兼比兴。东风回睇夕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一梦亦有变迁矣。“秋”字不是虚拟,有事实在,即起句之旧游也。秋去春来,又换一番世界,一“冷”字可思。此篇全从张子澄“别梦依依到谢家”一诗化出,须看其游思飘渺、缠绵往复处。
近现代陈洵《海绡说词》
# 句法将纵还收,似沾非着,以蕴酿之思,运妍秀之笔,可平睨方回,揽裾小晏矣。结句尤凄韵悠然。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感梦之作。起句,梦旧游之处。“夕阳”两句,梦人归搴帘之态。换头,抒怀人之情,因落絮以兴起人之堕泪,因行云以比人之含羞。“东风”句,言夜境之凄凉,与贺方回《浣溪沙》结句“东风寒似夜来些”相同。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虞诏《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