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yǒng
wén
zhǎng
l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chū
jīng
shòu
shí
xuán
jué
yún
guī
chù
xún
sān
guò
mén
jiān
lǎo
bìng
tán
zhǐ
qǐng
lái
jīn
cún
wáng
guàn
jiàn
hún
lèi
xiāng
jǐng
nán
wàng
shàng
yǒu
xīn
xiàng
qián
táng
fǎng
访
yuán
hóng
chuān
pàn
dài
qiū
shēn

译文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逐句剖析

"初惊鹤瘦不可识":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

# 鹤瘦:比喻生病。

"旋觉云归无处寻":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

# 云归:比喻圆寂。

"三过门间老病死":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

"一弹指顷去来今":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

# 去来今:佛教语,指过去、未来、现在。,一弹指顷: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存亡惯见浑无泪":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

"乡井难忘尚有心":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

# 乡井难忘:文及也是蜀人,二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

"欲向钱塘访圆泽":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

# 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苏轼曾根据《甘泽谣》而成《僧圆泽传》,惟圆观作圆泽,未知何据。

"葛洪川畔待秋深":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 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熙宁七年五月,苏轼返回杭州途中,惊悉曾结识的报本禅院文长老已圆寂,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诗中用“鹤瘦”“云归”写文长老病容与离世,“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将佛家理念与两人交往结合,感慨世事无常。“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流露沉痛与对故乡的眷恋,尾联用圆泽典故,既赞文长老道行又表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借对文长老的悼念,传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轼写了《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这首悼诗。熙宁四年,苏轼因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通判杭州。任职期间,他多次往返秀州报本禅院,结识同乡住持文及。初次到访,苏轼写下《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表达对乡音乡情的眷恋。熙宁六年,文及卧病退院,苏轼写下《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到熙宁七年五月,苏轼再至报本禅院,惊悉文及已圆寂,有感于此,写下此诗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悼亡诗。诗中描绘了苏轼重过永乐,惊觉文长老已离世的场景,以“鹤瘦”“云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又略带哀伤的氛围,体现了世事无常之感。同时通过回顾与文长老的三次过往,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对乡井的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以“鹤瘦”比喻文长老病重时的消瘦模样,形象地展现出他生命垂危的状态。象征:用“云归”象征其死亡,契合和尚超脱尘世的形象,同时传达出一种空灵、无常之感,让读者更易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离世的震惊与悲痛。对比:“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存亡惯见”与“浑无泪”形成对比,通常人们面对死亡会悲痛流泪,而诗人却因经历太多生死离别而麻木无泪,这种反常的表现更深刻地衬托出内心的极度沉痛;“浑无泪”与“尚有心”又形成对比,看似无情的“无泪”之下,是对乡井、对故人情深意长的“有心”,一抑一扬,凸显出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用典:尾联“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运用了圆泽的典故。将文长老比作圆泽,一方面高度赞美文长老的高深道行,另一方面借此表达诗人对文长老的思念以及对来世再续前缘的期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开篇“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短短数字,却如惊雷乍响,将文长老离世带来的震撼与猝不及防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以“鹤瘦”喻其病容,“云归”象征其逝去,贴切自然,巧妙契合和尚超凡脱俗的身份。“不可识”与“无处寻”,字里行间满是空虚与无常,尽显悼念僧人时那份超脱世俗的独特心境。诗的三四句堪称千古名对:“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此句巧妙融合佛家术语与两人交往经历,“三过门间”点明二人往来之频繁,“一弹指顷”极言时光飞逝,“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苦,“去来今”则为佛家三世之说。从苏轼自身角度,感慨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于文长老而言,又似蕴含着解脱之意。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读来一气呵成,畅达自然。但全篇若都如此直白流畅,易流于轻浮。五六句“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则笔锋一转,节奏顿挫。“存亡惯见”的关键在“惯”字,面对死亡,常人往往涕泗横流,可苏轼却道出“浑无泪”,看似无情,实则更显沉痛。这几年,苏轼诗集中挽诗频出,面对众多师友的离去,他内心的伤痛早已深沉到泪水干涸,麻木之下的沉重远超痛哭流涕。苏轼与文长老因同乡情谊结缘,第一首诗中便饱含乡情,此时见同乡客死他乡,亲朋渐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归乡之意也愈发急切,“尚有心”三字与结尾引用《甘泽谣》的典故遥相呼应。诗的结尾“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堪称神来之笔,备受前人赞誉。以圆泽比作文长老,既盛赞其高深的道行,与第二首诗中“病不开堂道益尊”相互映衬,又深切表达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这个结尾,为三首诗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余韵悠长。整首诗气势连贯,前四句如汹涌的潮水,一泻而出;后四句则如纪昀所评“曲折顿挫”。尤其是五六句,情感深沉厚重,笔力却灵动飞扬,自然而然引出尾联,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感受。

4. 作品点评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为悼念亡友文长老所作。从内容情感上看,此诗回顾了文长老病中模样以及圆寂后的情形,回忆过往交往,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对文长老道行高深的赞美,以及前缘未尽的思念。总体而言,诗意沉着,语言流美,于悼念中蕴含对生命、友情的深刻思考,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意沉着而语流美,七律佳境。

赵克宜

# 寄感叹於解脱,挽长老合作如是语。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五六天然绝对。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查谓三四巧对,然作对太巧时一病,特此尚未太碍格。后半曲折顿挫。

清纪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下一篇:宋·杨蟠《红云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