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zuò
shì
tóng
yóu
zhě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2
hàn
dàn
xiāng
qīng
huà
shǐ
使
jūn
níng
yáng
zhōu
dōu
jiāng
èr
shí
qiáo
yuè
huàn
西
shí
qǐng
qiū

译文

荷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彩绘的小船在湖面漂浮,地方长官难道还会再想起扬州吗。把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都拿来,也换不来西湖这十顷的秋色。

逐句剖析

"菡萏香清画舸浮":荷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彩绘的小船在湖面漂浮,

# 舸:大船。,菡萏香清:荷花。一作绿芰红莲。

"使君宁复忆扬州":地方长官难道还会再想起扬州吗。

# 宁:岂,难道。一作不。,使君:太守,诗人自谓。

"都将二十四桥月":把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都拿来,

# 二十四桥:扬州古名胜。

"换得西湖十顷秋":也换不来西湖这十顷的秋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前两句以“菡萏香清画舸浮”勾勒西湖秋日荷香画舸的雅致景象,暗含诗人与同游者泛舟的闲适;后两句通过对比扬州“二十四桥月”与西湖“十顷秋”,表达对颍州西湖的偏爱。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既展现欧阳修对自然风光的敏锐捕捉,亦暗含其调任颍州后豁达自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扬州二十四桥月与西湖十顷秋进行对比,扬州的明月代表了扬州的美景,而西湖的秋色在诗人心中更为珍贵。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西湖景色的独特魅力,强化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也使读者对西湖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感官描写:“菡萏香清画舸浮”运用了感官描写。“菡萏香清”从嗅觉角度,让读者闻到荷花清幽的香气,“画舸浮”从视觉角度,呈现出彩绘小船在湖面漂浮的画面。通过多种感官的结合,使读者能更全面、真切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景,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西湖的美好氛围。

2. 分段赏析

“菡萏香清画舸浮”:此句从嗅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西湖景色。“菡萏香清”,荷花清幽的香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清新之感;“画舸浮”,彩绘的小船在湖面上漂浮,展现出悠然闲适的画面。短短七字,生动地勾勒出西湖优美、宁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基调,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之中。“使君宁复忆扬州”:“使君”是对地方长官的称呼,这里指诗人自己。此句以疑问的方式,表面上是在问自己是否还会想起扬州,实则是通过这种疑问,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为下文将西湖与扬州进行对比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西湖景色之美可能会让诗人忘却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这两句将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与西湖十顷秋色进行对比。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闻名遐迩,而诗人却认为,即使把扬州所有的明月都拿来,也换不来西湖这十顷的秋色。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西湖秋色的珍贵与独特,表达出诗人对西湖景色的极度喜爱与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戏子由》

下一篇:宋·梅尧臣《灯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