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wǎn
qiū
xiān
shēng
cháng
qiū
wǎn
qiū
xué
shè
xiǎo
zhōu
cháng
shí
tóu
sòng
jīng
shǐ
rán
qiàn
shēn
tóu
xié
fēng
chuī
wéi
zhù
miàn
xiān
shēng
kuì
páng
rén
xiū
rèn
cóng
bǎo
xiào
fāng
shuò
kěn
wèi
qiú
qín
yōu
yǎn
qián
dào
chǔ
zhì
liù
záo
tiān
yóu
shū
wàn
juàn
zhì
jūn
yáo
shùn
zhī
shù
quàn
nóng
guān
gài
nào
yún
sòng
lǎo
yán
gān
mén
qián
wàn
shì
guà
yǎn
tóu
suī
cháng
háng
bié
jià
gōng
láo
huà
táng
zhàng
róng
máo
chóng
lóu
kuà
kōng
shēng
yuǎn
duō
rén
shǎo
fēng
sāo
sāo
píng
shēng
suǒ
cán
jīn
chǐ
zuò
duì
méng
gèng
biān
chuí
dào
féng
yáng
yán
xīn
zhī
fēi
kǒu
nuò
wéi
gāo
zhì
xià
zhēn
jié
xiāo
suō
jīn
wén
zhāng
xiǎo
ān
chéng
xiān
shēng
bié
jià
jiù
míng
jīn
shuāi
lǎo
yòng
shí
rén
fēn
zhòng
qīng

译文

宛丘先生身高如山丘,宛丘学舍低矮狭小如小舟。平常低着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被房顶碰着头。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侏儒优旃之助。眼前之屋低陋而使家人争吵不安算得什么,要摆脱六情干扰须向宇宙神游。你读书万卷而不读当今的法令,想辅佐君主,终于没有本领。劝农使闹闹嚷嚷,像乱拥的乌云,你却靠齑菜盐巴打发日子,自甘贫困。门前万事不放在心里,头虽长低而意气不屈。我这位杭州通判没有任何功绩,高大雄丽的州府可插五丈大旗。重重楼阁横空,雨声都听不清楚,屋多人少,只觉得凉风习习。朝廷的新政盐法推行太急,我都无法面对这些贫困的农民,鞭打他们更加让我觉得无地自容。路上碰见阳虎式的人同我说话,明知他一派胡言,还只好点头称是。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还有什么用处,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已所剩无几。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哪里值得效法,你我过去枉自以文章并称。如今都衰老了成了无用之人,只好让人们去掂轻量重,随意品评。

逐句剖析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先生身高如山丘,

# 宛丘:陈州的别称。因为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所以戏称宛丘先生。这两句言人长屋小,是夸张的说法。

"宛丘学舍小如舟":宛丘学舍低矮狭小如小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平常低着头诵读经史,

"忽然欠伸屋打头":忽然伸腰被房顶碰着头。

# 屋打头:形容学舍不仅小,而且陋。

"斜风吹帷雨注面":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

"先生不愧旁人羞":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

"任从饱死笑方朔":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

# 方朔:东方朔,汉武帝侍从之臣。他曾对武帝说自己身长九尺余,侏儒仅长三尺余,可是所得俸禄却相同,故“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汉书·东方朔传》)。

"肯为雨立求秦优":岂肯为了避雨而求侏儒优旃之助。

# 秦优:指秦始皇的歌童名叫旃的,是个侏儒。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天下着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淋着,优旃怜悯他们,跟他们说好:等一会我呼唤,你们应诺,我便有办法让你们休息。“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半相代”(《史记·滑稽列传》)。

"眼前勃溪何足道":眼前之屋低陋而使家人争吵不安算得什么,

# 勃溪:争吵。也做“勃豀”

"处置六凿须天游":要摆脱六情干扰须向宇宙神游。

# 六凿:即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庄子·外物》:“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读书万卷不读律":你读书万卷而不读当今的法令,

# 读书万卷不读律:“读书”二句是反语,剌当时朝廷重法轻儒。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亦未尝没有此志,不过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律:指法律。

"致君尧舜知无术":想辅佐君主,终于没有本领。

# 术:谓治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劝农使闹闹嚷嚷,像乱拥的乌云,

# 如云:言其盛多。,冠盖:官帽、车盖之类,原是官吏们的服用;以后便借此来指官吏。,劝农: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视察农田、水利、赋税、劳役的官吏。“冠盖如云”语出《汉书》。

"送老齑盐甘似蜜":你却靠齑菜盐巴打发日子,自甘贫困。

# 齑:指腌菜,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极言学官生活之清苦。作者说“甘似蜜”,实有所剌,《乌台诗案》说“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辙为学官,故有是句”。,送老:犹如说养老。

"门前万事不挂眼":门前万事不放在心里,

"头虽长低气不屈":头虽长低而意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我这位杭州通判没有任何功绩,

# 余杭别驾: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故称“余杭别驾”。余杭:即杭州。

"画堂五丈容旗旄":高大雄丽的州府可插五丈大旗。

# 旗旄: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此句言自己所居处富丽、宽大,仪仗盛陈,与“宛丘学舍小如舟”对照。以下诸句自嘲,亦处处与所戏者情况对照,一直到“气节消缩今无几”之对照“头虽长低气不屈”。

"重楼跨空雨声远":重重楼阁横空,雨声都听不清楚,

"屋多人少风骚骚":屋多人少,只觉得凉风习习。

"平生所惭今不耻":朝廷的新政盐法推行太急,我都无法面对这些贫困的农民,

"坐对疲氓更鞭箠":鞭打他们更加让我觉得无地自容。

# 鞭箠:两者都是刑具,这里泛指用刑。箠,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这两句是倒置的,意谓对贫困的人用刑,是平生所耻的事,却不以为羞。,疲氓:指贫困的百姓。

"道逢阳虎呼与言":路上碰见阳虎式的人同我说话,

# 阳虎:即阳货,与孔子同时人,孔子所鄙视而不愿意与之见面的人。苏轼在这里实有所指,据《乌台诗案》,是说张靓、俞希旦——他们正作监司官,苏轼最不喜欢的人。

"心知其非口诺唯":明知他一派胡言,还只好点头称是。

# 诺唯:有时也作“唯诺”,都是应辞,只说“是、是”而不表示见。

"居高志下真何益":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还有什么用处,

# 志:一作忘。

"气节消缩今无几":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已所剩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哪里值得效法,

# 安足程:何足算,算得什么。程,计算。,技:扬雄说过:诗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杜甫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

"先生别驾旧齐名":你我过去枉自以文章并称。

"如今衰老俱无用":如今都衰老了成了无用之人,

# 衰老:愤慨语,这时作者三十六岁,他的弟弟三十三岁,正当壮年。

"付与时人分重轻":只好让人们去掂轻量重,随意品评。

# 分重轻:评定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六句写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接着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苏辙;再接十句自嘲,处处与上文被戏者苏辙的情况相对照;最后四句充分发泄对达官贵人的鄙视愤懑之情。全诗以兄弟戏语为表,以社会批判为里,通过对比、反讽与荒诞意象,展现苏轼“寓庄于谐”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戏子由》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冬,时值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任陈州(别名“宛丘”)学官(州学教授)。苏轼途经陈州与弟相聚,目睹子由"学舍卑小""屋室萧然"之境况,遂以戏谑笔墨摹写其清苦教学生活。全诗熔兄弟戏语、宦海沉浮与时政批判于一炉,展露了苏轼早期诗歌中特有的讽喻锋芒与黑色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戏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貌似戏谑却深沉,是用喜剧的手法谱写悲愤之曲。这种悲喜交叠的叙事策略,不仅拓展了传统赠答诗的审美维度,更以"反常合道"的艺术思维,实践了其"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创作理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宛丘先生”两句,巧用夸张与对比之法,将学官人长屋舍逼仄狭小的特点鲜明地凸显出来。用典:“任从饱死笑方朔”等十句,紧承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对子由展开称赞。其中,“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两句,巧用东方朔挨饿与优旃雨中护卫士两个典故,不着痕迹地盛赞子由的高洁品行。反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两句诗,其实是反语。乍看,像是在讲一个人读了万卷书,却不钻研律法,因而没有辅佐国君成为尧舜那般圣君的本事。可细细品来,这是苏轼在暗暗讽刺当时朝廷过度重视律法、轻视儒学的现象。必须明确,苏轼并非没有杜甫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他只是觉得,仅仅依靠律法,根本无法达成“致君尧舜”的宏愿。

3. 分段赏析

开篇“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这六句,诗人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将宛丘先生(苏辙)的身形高大与学舍的狭小形成鲜明反差,“长如丘”生动描绘出苏辙身材高大,“小如舟”则形象地展现出学舍空间逼仄。“常时低头”和“忽然欠伸”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学舍的低矮,连正常伸腰都会碰到头。“斜风吹帷雨注面”更是直白地描绘出学舍的简陋,风雨能够直接灌入学舍打在人脸上。这些看似戏谑的语句,实则饱含着对苏辙艰苦生活环境的关切。​接下来“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这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对苏辙予以称赞。“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诗人巧用典故,前句源自《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抱怨侏儒与自己俸禄相同,却一个饱死一个饿死的故事;后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里优旃同情被雨淋的陛楯郎,让秦始皇令其轮流值勤的典故。苏轼以东方朔、陛楯郎比作苏辙,以侏儒、秦优暗喻当时朝廷的宠臣,称赞苏辙宁可清苦度日也不屈己求人的高尚秉性。“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化用《庄子・外物篇》的语句,高度赞扬了苏辙将眼前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豁达精神。“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反语,表面看似说苏辙读书万卷却不读律法,无法辅佐国君成为圣君,实则讽刺当时朝廷重法轻儒的现象,苏轼并非没有“致君尧舜”的志向,只是认为单靠律法难以实现。“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前句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四处生事,搅得人心惶惶;后句则称赞苏辙在朝廷重法轻儒、学官清苦的情况下,仍能安于淡泊,以苦为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照应前文,充分体现出苏辙不为外界干扰,坚守自我,大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风骨,是对苏辙高尚品格的集中概括。​“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这十句,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转为苏轼的自嘲。“余杭别驾”指苏轼自己,他自嘲无功劳却居处富丽宽敞,仪仗盛大,与苏辙的“宛丘学舍小如舟”截然不同。“平生所惭今不耻”等六句,深刻写出自己“居高志下”“气节消缩”的无奈,实则是书愤。“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用“阳虎”指代那些苏轼鄙视却又不得不敷衍的达官贵人,描绘出自己路遇他们时,明知其言论不当却只能连声应和的尴尬处境。“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则进一步感慨自己身为高官却志气卑下,气节几乎丧失殆尽,与苏辙的“头虽长低气不屈”形成强烈反差。苏轼实则是借自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排挤的愤懑,以及对那些达官贵人的不满。​诗的最后“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四句,更是将愤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时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正值才华横溢、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诗中所说的“如今衰老俱无用”与“文章小伎安足程”明显是反语,饱含愤慨。这其中虽流露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的保守思想情绪,但也充分展现出诗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戏子由》以戏谑为表,风骨为里,构建出北宋士人的精神双面镜。诗中”宛丘先生”与“余杭别驾‘’形成镜像叙事:前者在“学舍如舟”中昂首诵经,以“齑盐似蜜”的荒诞意象铸就清贫傲骨;后者身处“画堂五丈‘’却自嘲“气节消缩‘’,在“阳虎相呼‘’的官场闹剧里撕开仕途的虚伪面纱。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悖论修辞,将兄弟二人的生存困境升华为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庙堂之上律令如刀,江湖之远儒冠多误。全诗以带泪的喜剧美学,在“屋打头”的滑稽与“付时人”的苍凉间震荡出巨大的情感张力,最终在自嘲与互嘲的声部中,完成对士人精神坐标的悲壮重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则跌宕昭彰,情则欷歔悒郁。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 题目虽是说“戏”,实是慰子由、表扬子由。后半作者自嘲,牢骚之言满纸。末四句文章安足程,两人俱无用,愤慨之极。

现代陈迩冬《苏轼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下一篇:宋·欧阳修《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