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胸中水镜清":道士胸中明净如同一面清澈的水镜,
# 水镜清:就是指境界高的人,心态很好,就是淡定,不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道人:指参寥。
"万象起灭无逃形":能洞察万象的兴衰无可逃脱。
"独依古寺种秋菊":他独自依托古寺种植着秋菊,
"要伴骚人餐落英":期待与悠然自得的文人一起赏落花。
# 英:花。
"人间底处有南北":世间的人们分布在南北两方,
# 底处:何处,唐宋时口语。
"纷纷鸿雁何曾冥":却如何能明了群鸿和雁鸣的方向呢。
# 冥:高空。
"闭门坐穴一禅榻":闭门静坐于禅榻之上,
# 坐穴:犹言坐穿。
"头上岁月空峥嵘":在禅定中不知岁月的流逝。
#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空:徒。
"今年偶出为求法":今年他偶然出外,是为了追寻法义,
"欲与慧剑加砻硎":欲与智慧之剑磨砺得更加锋利。
# 砻硎:磨刀石。
"云衲新磨山水出":道士衣服破旧,补丁颜色深浅不一,仿佛山水画,
# 云衲:百衲衣,僧衣。
"霜髭不翦儿童惊":他那未剪的白须令孩童们害怕不已。
# 霜髭:白须。
"公侯欲识不可得":贵族公侯们若想了解他,却是不可得的,
"故知倚市无倾城":因为他深知市井之中并无真正的美人倾国倾城。
# 无倾城:无倾城之容。,倚市:指妓女。
"秋风吹梦过淮水":秋风吹过梦中的淮水,让他心生向往,
"想见橘柚垂空庭":希望能见到那些悬挂在空旷庭院中的柚子和橘子。
"故人各在天一角":旧友分散在天边各自的角落,
"相望落落如晨星":相互注视着,宛如早晨的明星一般闪耀。
# 落落:稀疏,零落貌。
"彭城老守何足顾":彭城的老朋友在他的视线之外,所以他并不关注,
# 彭城老守:苏轼自谓。
"枣林桑野相邀迎":而是邀请他到枣林和桑野相聚欢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他远离荒凉店铺,急切地向前追寻,
"两脚欲趁飞猱轻":他希望能像猎豹一样轻盈地奔跑。
# 猱:猿类,身轻体健,跳跃敏捷。,趁:逐也。
"多生绮语磨不尽":他们讲述着各种多彩的故事,却无法穷尽,
# 绮语:指华美的辞藻或言情诗词。
"尚有宛转诗人情":而且其中还保留着诗人们独特的情感。
"猿吟鹤唳本无意":猿猴吟唱、鹤鸟鸣叫,并无意义,
"不知下有行人行":它们并不知道有行人经过这底下。
"空阶夜雨自清绝":寂静的阶梯上夜雨自然而然地清洗着,
"谁使掩抑啼孤茕":但谁能让掩抑的孤寂和哀伤停止呢。
# 孤茕:孤单无依。,掩抑:低沉,多指低泣。
"我欲仙山掇瑶草":我渴望能够采摘仙山上的瑶草,
# 瑶草:仙草。,掇:采。
"倾筐坐叹何时盈":但我的筐子却空空如也,只能坐在那里叹息着何时才能装满它。
"簿书鞭扑昼填委":记录着琐碎事务的簿书被丢弃在白天,
# 昼填委:公文职事纷集,整日不得暇也。,鞭扑:鞭挞。,簿书:公文。
"煮茗烧栗宜宵征":而鞭子和打击声只适合在夜晚行军。
# 宵征:夜行。
"乞取摩尼照浊水":请给我一块摩尼石,照亮混浊的水,
# 摩尼:梵语。又作末尼,珠之总称。
"共看落月金盆倾":我们一起看月亮倾泻在金盆中。
# 金盆倾:比喻月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次韵僧潜见赠》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这首诗以道人的视角展开,描绘了道潜清心寡欲、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沉思,展现了道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诗人将道人的心境比作清澈的水镜,生动地表现出道人心境的澄澈与明净,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清晰地映照其中。借景抒情:“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通过描写道人独自在古寺种菊、与诗人相伴的情景,借秋菊的高洁和古寺的清幽,抒发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比:“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诗人将人间的纷争与鸿雁的自由翱翔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自由的向往。化用:“要伴骚人餐落英”化用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屈原《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借典故表达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 一气涌出,毫无和韵之迹。
清纪昀《纪评苏诗》
上一篇:宋·夏之中《古离别》
下一篇:宋·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