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梅月下歌金缕":今夜明月朗照,梅花疏影横斜,歌唱起《金缕曲》。
# 金缕:指唐代流行的《金缕衣》曲调,乐府《近代曲辞》,传为唐时杜秋娘作。,疏梅:疏影横斜的梅花。
"忆共文君语":回想起与佳人相聚的话语。
# 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此处借指歌伎。
"更谁情浅似春风":谁人好像春风那样浅情。
# 浅:浅情。
"一夜满枝新绿、":一夜之间,布满枝头的新绿、
"替残红":代替了残红。
# 替:代替。
"蘋香已有莲开信":蘋草散发着芳香,好像传递着莲花将开的信息。
# 蘋:一种大的浮萍。夏秋间开小白花。
"两桨佳期近":双桨轻快的划动,心中企盼的美好时刻近了。
# 佳期:美好的时刻。
"采莲时节定来无":采莲时候一定来吗?
# :否。
"醉后满身花影、":大醉之后,在花丛之中、
"倩人扶":请人搀扶归去。
# 倩:请。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描绘了词人对往昔在月下梅边听两位歌女唱《金缕衣》曲的美好回忆,营造出一种温馨且带有淡淡感伤的氛围。通过回忆与歌女相处的片段,体现了词人对歌女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再次与歌女相聚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上片“经不起一夜春风,花枝尚未及折下,已经换上满枝绿叶”以花枝未折而绿叶满枝为喻,将歌女的“薄情”转化为春光易逝、花期难待的自然意象,借物象的凋零暗喻情感的变迁,比喻新颖贴切,于自然流转中见幽怨之情,含蓄而凄婉。倒装:下片末二句“那时他将在花丛之中开怀一醉,让这两位歌女扶着归来;然而他又怀疑那时她们是否会来”采用倒装结构,先设想采莲时节与歌女同游的醉归场景,再以“怀疑是否会来”的疑虑收束,使期待与怅惘的情感层次在语序倒置中更显曲折深婉,增强了抒情的跌宕感。借代:以“文君”借指歌女,既暗合《金缕衣》曲中所蕴含的深情意旨,又通过典故的联想赋予歌女以文雅形象,在称谓的转换中隐含对往昔情感关系的隐喻,使抒情既含蓄又富文化意蕴。双关:“春风”既指催新绿替残红的自然风,又暗喻薄情之人的易变;“莲开信”以“莲”谐“怜”,既指莲花将开的物候,亦暗含“爱意的讯息”;“采莲时节”既指现实场景,又象征爱情约定。此种手法使景物兼具自然特性与情感隐喻,含蓄寄寓对旧情易逝的怅惘及新约的期待,语浅意深。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忆及往昔于月下梅畔聆听两位歌女演唱“金缕衣”,以“文君”代指歌者,暗喻其间的情感关联。随后两句呼应曲中之意,以花枝未折便已绿叶满枝为喻,谓其经不起春风摧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歌女薄情的幽怨,比喻新颖,情思凄切。下片转写眼前之景,由蘋花飘香、莲花待放,自然联想到名为蘋、莲的歌女,期待采莲时节能与她们同荡轻舟于湖中。结尾两句采用倒装手法,设想彼时在花丛中醉后由二歌女扶持而归,却又暗生她们能否赴约的疑虑。笔触曲折婉转,画面鲜明,尤以末句为妙,满溢诗情画意。此句与起首“疏梅月下歌金缕”遥相呼应,意境浑然一体,颇具美学韵味。
4. 作品点评
此词情与景自然交融,意境浑然一体,意旨含蓄而韵味深长。
# “替”字妙。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集中多离索之感。此调“新绿”、“残红”,甫嗟易别,“蘋香”、“两桨”,旋盼相逢,“花影人扶”句预想归来。闹红一舸,风致嫣然,丽而有则。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因听疏梅歌《金缕曲》而回忆起曾一起在南湖采莲的歌女(词中以“文君”指代)。《金缕曲》中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之语,意谓应抓紧时间及时行乐。今莲花将开,相会之佳期已近,盼采莲时节,能前来一聚。按:“情浅似春风”、“新绿替残红”或暗指该歌女薄情,已另有新欢。言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不能举步时,犹望其相扶。
不详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草纫《二晏词笺注》
上一篇:宋·宋庠《庭树》
下一篇:宋·王柏《畴依(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