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横江好":别人都说横江好,
# 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道:一作“言”。
"侬道横江恶":我却说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
# 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白浪高于瓦官阁":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的屋顶还要高。
"海潮南去过浔阳":海潮向南而去,远至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牛渚山历来比马当山还要险峻。
# 马当:即马当山,在今江西彭泽东北。《舆地纪胜·江州景物》下:“马当山在古彭泽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像马形。舟船险阻,乃立庙。陆笠泽记曰:‘言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欲渡横江又嫌风高浪险,
"一水牵愁万里长":愁似长江之水,长流万里。
"横江西望阻西秦":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
"汉水东连扬子津":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
# 连:一作“流”。,汉:一作“楚”。
"白浪如山那可渡":白浪如山哪里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 峭帆:很高的船帆。
"海神来过恶风回":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
"浪打天门石壁开":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何如此":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
# 浙江:此指钱塘江。
"涛似连山喷雪来":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 来:一作“东”。
"横江馆前津吏迎":横江馆的津吏上前来相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向我指着东边生起的海云说。
# 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郎今欲渡缘何事":相公有何事这么着急过江?
"如此风波不可行":像这么大的风波是不能开船的。
"月晕天风雾不开":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
# 月:一作“日”。
"海鲸东蹙百川回":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 回:倒流。,蹙:驱迫。
"惊波一起三山动":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
# 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古体诗,也是一组写景诗。这组诗主要描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用夸张写狂风三日可吹倒山,白浪比瓦官阁还高,极言风浪险恶;“白浪如山那可渡”以“白浪如山”夸张浪高难渡;“惊波一起三山动”夸张惊涛骇浪能让三山摇动,突出渡江之险,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想象:“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诗人想象是海神经过带来狂风,掀起的巨浪能把天门山的石壁冲开,生动展现出风浪的磅礴气势;“涛似连山喷雪来”将奔涌的江涛想象成连绵的山脉,浪花如喷溅的白雪,奇特的想象凸显横江潮水的壮观与凶险,极具浪漫色彩。象征:“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以“风波恶”象征世事险恶、人心难测;“一水”象征横亘在诗人与理想之间的重重阻碍,“愁万里”则通过江水之长,象征诗人愁绪的绵长无尽,含蓄表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惆怅与焦虑。
3.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两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语言朴实自然,充满地方特色。其中,“侬”为吴地方言,意为“我”。通过“人道”与“侬道”的对比,诗人以口语化的表达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扬一抑之间,情感真挚,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质。横江浦位于今安徽和县东南,与采石矶隔江相对,地势险要。从横江浦远眺长江,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故有“人道横江好”之说;然而,有时却风急浪高,渡江艰险,因此“侬道横江恶”,为后文的奇句埋下伏笔。“一风三日吹倒山”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夸张手法,形容风势之猛。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对峙,形如门户,夹江而立,地势险峻。紧接着的“白浪高于瓦官阁”进一步描绘了狂风掀起的巨浪,白浪滔天,仿佛高过南京城外的瓦官阁。瓦官阁又名瓦棺寺,高二百四十尺,诗中以此为参照,形象地展现了巨浪的磅礴气势。诗人通过想象,站在高处遥望长江,巨浪如排山倒海般奔腾,景象壮观。其二:“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描述了长江在安徽段转为南北走向,海潮向南涌去。浔阳即今江西九江,牛渚(采石矶)地势险峻,胜于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诗人借此暗喻北上报国之路的艰险,“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不仅写渡江之难,更隐喻世事变幻、人心难测,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当时李白避祸江南,报国无门,愁绪深重,但尚未到借酒消愁的地步。其三:“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写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他只能站在横江向西遥望长安。汉水东流至扬子津(长江江苏段的古称),李白本欲由此北上,却因“白浪如山那可渡”而无法成行。古代渡江依赖木船,面对狂风巨浪,船只难以通行。“狂风愁杀峭帆人”表面写船夫的愁苦,实则折射出李白内心的焦虑。他渴望北上,却因风浪阻隔,无法实现抱负。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描绘了海潮与狂风交织的惊险场景,浪涛拍击天门山,仿佛打开了天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以浙江潮比喻横江浪涛的汹涌,展现了风浪的凶险。李白曾亲历浙江潮的壮观,此处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其五:“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写横江驿馆前的津吏提醒李白海云出现,预示风浪将至。“郎今欲渡缘何事?”津吏询问李白渡江的缘由,随即告诫“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指无论何事,今日都无法渡江。这里“郎”并非指年纪,而是对官员的尊称,可能因李白身着宫锦袍,津吏识其身份。其六:“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不仅描绘了长江浪涛的汹涌,还写到江面大雾弥漫,渡江更加危险。诗人以“海鲸”比喻巨浪,情景交融,展现了自然力量的恢弘与不可抗拒。
4. 作品点评
这六首诗中,李白北上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展现出在恶劣天气阻碍无法渡河北上时的惆怅与焦虑。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丰富奇伟的想象,营造出雄伟壮阔的诗歌境界,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精神振奋、胸襟得以开阔。其语言风格如同民歌般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整首诗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雄伟壮阔的意境,充分彰显出李白诗歌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 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
明张晗《李杜诗选》
# 《横江词》,即《子夜歌》之类。美人香草,皆词客之寓言。……诗固代女郎致殷勤临别之词,而诗外微言,喻名利驰逐之地,人哄而路不平。人情险巇,等于连云蜀栈,亦如涉江者犯风浪而进舟,太白之寄慨深矣。
《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下一篇: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