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fēng
·
·
gǎn
jiù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guài
yuān
yāng
xiù
dài
cháng
yāo
qīng
shèng
cháng
xìng
zhǐ
tān
yóu
chù
chuí
yáng
qīng
kuáng
huā
xiè
fēi
chūn
yòu
jìn
kān
hèn
duàn
xián
chén
guǎn
bàn
zhuāng
xìn
guī
lái
dàn
kàn
jiàn
wèi
láng
qiáo
cuì
què
xiū
láng

译文

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来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逐句剖析

"莫怪鸳鸯绣带长":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

# 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轻不胜舞衣裳":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

#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

"薄幸只贪游冶去":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

# 薄幸:薄情,负心。幸:一作“倖”。

"何处":去向何方?

"垂杨系马恣轻狂":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 轻狂:放浪,轻浮。,恣:任凭。,系马:拴马。

"花谢絮飞春又尽":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

"堪恨":心中无限惆怅。

"断弦尘管伴啼妆":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

# 啼妆:满是泪痕的面容。,尘管:乐器陈旧。,断弦:琴弦断绝。

"不信归来但自看":若不信请回来看看,

# 归来:从良。

"怕见":怕相见,

"为郎憔悴却羞郎":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 羞郎:因憔悴而羞于见郎。,憔悴:黄瘦,困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定风波·感旧》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上阕中,词人以细腻笔触开启感旧的篇章,将一位遭丈夫冷落的歌妓心境缓缓铺陈。她独居深闺,满心都是被辜负的怨恨与无尽的相思。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她的哀怨,只能在回忆与期盼中黯然神伤。下阕转入伤今的情境,生动展现歌妓被冷落之后的艰难处境。她并未就此屈服,而是在困境中抗争,可又在现实的枷锁下,内心充满矛盾。既渴望挣脱束缚,追求平等与尊重,又在情感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对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无力感相互拉扯。整首词以第一人称叙事,将歌妓为争取人性平等而努力抗争的故事鲜活呈现。透过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对爱情的深深眷恋,以及在命运摆弄下的无奈与悲哀。这不仅是一个歌妓的心声,更是词人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深刻洞察与支持,饱含着推动社会走向更加平等、进步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定风波·感旧》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返回杭州的旅途中所作,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的某个日子,陈襄设下宴席,盛情款待苏颂与苏轼。席间,有歌妓婉转唱曲,为宴会增添了几分雅致。时光匆匆,到了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时节,苏轼在返回杭州的旅途中,往昔宴会上歌妓唱曲的场景突然涌上心头,触景生情之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词中讲述了一位歌妓的故事,她身处困境,却为追求人性平等而不懈抗争,表达了歌妓在渴望爱情的同时,又因种种现实因素身不由己苦涩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花谢絮飞春又尽”,通过描写暮春时节花朵凋谢、柳絮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哀怨和青春流逝的感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上片将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与丈夫“只贪游冶去”的轻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女子的哀怨和丈夫的薄情。下片中“断弦尘管伴啼妆”,用曾经陪伴她歌舞的乐器如今已断弦蒙尘,衬托出女子如今的孤独和凄凉。以小见大:词中通过描写一位歌妓的遭遇和情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无奈与悲哀,以个体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群体的普遍命运,深化了词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上片之中,词人借由感怀往昔之事,生动展现了一位歌妓独守深闺的哀怨与相思之情。开篇的第一、二句“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好似歌妓的自我辩解之词。她并非是不能承受那绣着鸳鸯花纹的华裳,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心境。歌妓内心所承受的情感煎熬与压抑痛苦,皆源于负心郎对她的种种偏见。在这里,“莫怪”与“不胜”二词,强烈地传达出女性试图挣脱束缚、勇敢抗争的心声,也体现出词人对当时社会人性不平等现象的深深忧虑。接着,第三、四、五句“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则是歌妓对负心郎行径的有力揭露。在那垂杨依依之处,负心郎依旧肆意寻欢作乐,举止轻浮放纵。“薄幸”一词,毫不留情地指出负心郎的薄情寡义;“游冶”明确表明其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贪”字更是直白地揭示出他对感官刺激的无度追求;而“恣轻狂”则将其放纵不羁的模样刻画得淋漓尽致。词人如此细致地揭露负心郎的行为,实则是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地位,努力寻求社会心理的平衡。这种坚决不向男性不合理的权威妥协,勇于抗争的精神,正是词人推动社会进步,为女性争取人性平等的有力体现。下片笔锋一转,着重书写当下的伤感,深入描绘了歌妓在被冷落之后的艰难处境、抗争之举以及内心的矛盾挣扎。“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这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花谢”“絮飞”点明了歌妓与负心郎分手的时间,同时也暗示着他们之间曾经的情爱已如这逝去的春天般消逝殆尽。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如今陪伴歌妓的唯有断了弦的乐器、蒙尘的管笙以及她那满是泪痕的妆容,这一切都让她陷入无尽的哀怨与愁苦之中。这无疑是对不公命运的有力控诉,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珍贵体现。而后,歌妓发出了自信的呼喊,坚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并无过错,决心坚定地走下去。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逐渐意识到,夫妻关系的破裂极有可能导致人生的全面溃败。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歌妓不得不向负心郎做出妥协,压抑自己内心对人性平等和人格尊严的渴望。“怕见”负心郎,生怕自己的憔悴模样引起他的注意,却又心怀一丝侥幸,期待着他能像张生和莺莺故事中那样,因自己的憔悴而良心发现。这种在抗争、矛盾、妥协之间的徘徊,以及对负心郎良心发现的期待,既反映出歌妓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也深刻地体现出词人在思想层面存在的一定局限性。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别出心裁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一位惨遭丈夫冷落的歌妓的故事。这位歌妓身处宋代社会的复杂环境中,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为争取人性平等而奋力抗争,堪称当时歌妓群体中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卓越典范。在词中,她的经历与心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渴望。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将她的情感、挣扎与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韧且充满力量的女性形象。此词意义非凡,它宛如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向世人昭示:追求女性平等与尊严,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始终回响的激昂旋律,这一旋律不应间断,而需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奏响,直至实现真正的平等与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然轼之词,非尽大笔淋漓,亦有赋情婀娜。如《定风波》之《感旧》曰:莫怪鸳鸯绣带长,轻腰不胜舞衣裳。

中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 《定风波》写闺怨,下片中云:“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其“为郎”句出《莺莺传》。莺莺被弃后与张生诗有“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之句。词人顺手拈来,虽然这一典故的内涵会使我们想到点什么,但与莺莺故事关涉不多,亦可替代。

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崔海正《苏轼词与小说》

# 该词写一个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对于丈夫的负心行为,不是“恨”而是“羞”,这充分表现了歌妓的一往情深。

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孙言诚《苏东坡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贡禹》

下一篇:宋·杨无咎《鹊桥仙·云容掩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