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焚香闭阁眠":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
# 焚香:一作“烧香”。
"簟纹如水帐如烟":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
# 如:一作“似”。,簟:竹席。
"客来梦觉知何处":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
"挂起西窗浪接天":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堂五首(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着重描绘了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诗中细腻地勾勒出苏轼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闲适生活画面,借助清凉的竹席纹理以及轻柔如烟的纱帐,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睡眠氛围。诗人沉浸在梦乡之中,直至被来客唤醒,仍处于一种迷离恍惚的状态。诗的末句,以清旷壮阔的自然之景为烘托,将诗人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份心境则源于他善于身处逆境却依旧豁达的性情。整首诗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所呈现出的意境淡泊清雅,充分展现出一种潇洒自如、清旷宁静的美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具体的动作“扫地焚香、闭门昼眠”和环境“清凉的竹席、轻柔的纱帐”,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场景。同时,这种场景又与诗人内心的安闲自得相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白描: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生活场景,如“扫地焚香”“闭阁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闲适的生活画面,体现了白描手法的运用。反衬:以景衬情,“簟纹如水帐如烟、挂起西窗浪接天”,反衬出他内心的宁静与超然。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象的烘托,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闲适自得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扫地焚香闭阁眠”描绘了诗人在南堂中的日常生活场景:他清扫地面、点燃香炉,然后闭门而眠。这些简单而质朴的动作,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生活氛围,更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生活仪式感和对环境的精心营造。第二句“簟纹如水帐如烟”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午睡时的环境,竹席的纹理如同清凉的水波,纱帐轻薄如烟,诗人用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凉、朦胧的梦境氛围,仿佛置身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第三句“客来梦觉知何处”则描写了诗人被客人惊醒后的恍惚状态,从梦境中醒来却依然迷离,不知身在何处,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梦境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恍惚。最后一句“挂起西窗浪接天”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作结,诗人醒来后看到西窗外波涛汹涌、浪接天际的景象,以景衬情,反衬出他内心的宁静与超然。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象的烘托,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闲适自得的心境,以及他豁达、超脱的性情。
4. 作品点评
《南堂五首(其五)》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之一,堪称其闲适诗中的佳作。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思,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南堂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充分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超然。
# 东坡此诗,尝题於余扇,山谷初读以为是刘梦得所作。
宋邢居实苏轼诗词选
# 味在酸咸外。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上一篇:宋·辛弃疾《行香子·归去来兮》
下一篇:宋·欧阳修《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