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g
yuè
èr
shí
wǎng
tíng
jùn
rén
pān
guō
sān
rén
sòng
wáng
chéng
dōng
chán
zhuāng
yu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hí
chūn
hán
chū
mén
zhī
jiāng
liǔ
yáo
cūn
shāo
wén
jué
jué
liú
bīng
jìn
fàng
qīng
qīng
shāo
hén
shù
huāng
yuán
liú
zhù
bàn
píng
zhuó
jiǔ
dài
jūn
wēn
nián
jīn
guān
shān
méi
huā
zhèng
duàn
hún

译文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逐句剖析

"十日春寒不出门":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

"不知江柳已摇村":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稍闻决决流冰谷":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

# 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决决:水流动的样子。,稍:犹“渐”。

"尽放青青没烧痕":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 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烧,指野火。,青青:指新生的野草。

"数亩荒园留我住":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

# 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

"半瓶浊酒待君温":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 温:稍微加热。

"去年今日关山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

"细雨梅花正断魂":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 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之手,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开篇描绘了初春乍现的种种景象,既有生动的声音,又有鲜明的色彩,尽显乡野风光的质朴与美好。在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平实叙述里,苏轼着重表现了自己被贬期间,友情给予他的慰藉与温暖。诗篇末尾,苏轼回忆起去年被贬黄州途中,“细雨梅花正断魂” 的凄凉况味,那种痛定思痛的感慨,于平静的笔触下,悄然透出丝丝辛酸。整首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意,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赴黄州贬所,经春风岭,见梅花凋零,作《梅花二首》。路过岐亭时,偶遇故友陈慥,欣喜非常。一年后,苏轼再访岐亭,沿途景色依旧,去年的贬谪经历涌上心头,万千感慨交织,于是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兼抒情题材的诗。诗开篇描绘乍见的初春景象,从声色等角度生动勾勒出纯然的乡野风光,营造出质朴清新的氛围。在叙述与潘、古、郭三人送别的日常生活场景时,体现出友人在其贬斥生涯中给予的温暖关怀,表达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篇末通过回忆去年贬至黄州途中“细雨梅花正断魂”的经历,于平静的文字中透露出历经贬谪磨难后的辛酸心境。整首诗不着雕琢痕迹,自然天成,却饱含深厚情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细雨梅花正断魂”的凄冷、愁苦情境中,通过这种今昔对比,更突出了诗人此刻的心境变化和对友人的感激,以及在困境中得到慰藉的情感。细节描写:诗中"半瓶浊酒待君温”通过“半瓶浊酒”和“待君温”这样的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酒虽浊且只有半瓶,但友人的情谊却在温酒的动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质朴而深厚的情谊。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诗人描绘春天迅速到来的景象。因“春寒”,短短十天足不出户,江边柳树便已一片嫩绿。一个“摇”字,生动刻画出春风吹拂、江柳摇曳的姿态,尽显春日的蓬勃生机。颔联从听觉与视觉维度,进一步铺陈春景。“决决”一词,在卢纶《山店》“决决溪泉到处闻”中亦有运用,此处以“稍闻决决流冰谷”描绘谷中尚有残冰的早春景象,溪流潺潺声细微可闻,“稍闻”二字用词精准。“尽放青青没烧痕”,“青青”点明新生野草的色泽,“尽放”则突出新草生长繁茂,将旧有烧痕完全覆盖,让盎然春意扑面而来。颈联笔触转向生活场景,记述潘、古、郭三人为苏轼饯行之事。“数亩荒园”交代饯行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寥寥数字,却饱含三人对苏轼的深情厚谊。此地正是苏轼一年前赴黄州途中所经之处,友人的热情相待,勾起他对往昔孤独凄凉旅程的回忆。尾联以回忆收尾,“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这两句不只是在追思“去年今日”的经历,更是借此映照“今年今日”的心境。末句巧妙化用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彼时杜牧笔下的“路上行人”,与此时的苏轼心境相契,尽显其在贬谪途中的落寞与感伤。

4. 作品点评

初读苏轼这首诗,会觉得它似乎并未紧扣“往岐亭”主题。诗的前四句,着力描绘前往岐亭途中的景致,将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置身于如画的春光里。五六句笔锋一转,刻画在女王城与友人饯别的场景,字里行间情谊深厚,尽显友人的关怀。末二句由饯别触动情思,回想起前一年无人相伴、无人慰藉的孤寂。冯班在《纪批瀛奎律髓》中评价此诗“于题不甚顾”,但实际上,全诗紧紧围绕题意展开。表面信笔挥洒,看似随性,实则构思缜密,每一处描写都暗藏玄机,浑然天成,尽显天机自得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用自己诗写故事,须作诗多者乃有之。

宋黄征《溪诗话》

# 坡诗不可以律缚,善用事者无不妙,他语意天然者如此,盖十分好。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引冯班:于题不甚顾,力大才高故也。

清纪昀《纪批瀛奎律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榘《雁声》

下一篇:宋·朱熹《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