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飙乍发":秋天的肃杀之声突然响起,
# 商飙:指秋风。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因以商指秋季。
"渐淅淅初闻":渐渐的能听到声音,
#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
"萧萧还住":淅淅萧萧的风声似乎没有停住的意思。
#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顿惊倦旅":这风声惊到了倦于行旅的人。
# 倦旅:指倦于行旅的人。
"背青灯吊影":背着青灯,对着自己的影子,
# 吊影:对影自伤。极言孤独。,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起吟愁赋":起身吟诵愁苦的诗赋。
# 愁赋:度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断续无凭":风声断断续续没有规律,
# 断续无凭:“断续”五句:欧阳修《秋声赋》:“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断续:意指风声不定时断时续。无凭,无准或不定之义。
"试立荒庭听取":便尝试到荒院里仔细听听。
"在何许":可是风声在哪里呢。
# 何许:何处。
"但落叶满阶":但庭院里只有落满台阶的树叶,
# 但:只,只有。
"惟有高树":还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遥远的归乡之梦被阻隔。
# 迢递:遥远的样子。
"正老耳难禁":正是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
# 老耳难禁: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
"病怀凄楚":病弱的心怀满是凄凉悲楚。
"故山院宇":故乡的庭院屋宇。
"想边鸿孤唳":却想到边疆鸿雁的孤鸣,
# 孤唳:指鸿雁孤鸣。,边鸿:边塞的鸿雁。
"砌蛩私语":台阶下的蟋蟀的秘密私语。
# 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数点相和":雨打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
# 数点相和:“数点”二句:意指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数点:指雨滴。
"更著芭蕉细雨":更有雨打芭蕉之声,
# 更著:更加上。李清照《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避无处":我无处可躲避。
"这闲愁":这种闲愁,
"夜深尤苦":夜越深越痛苦。
南宋词人
王沂孙(1238?~1290?),南宋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庆元路学正。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但意旨隐晦。词风典雅浑厚,结构曲折缜密,深为清代常州派词人所推重。如周济称其“咏物最争托意”,并推之为宋词四大家之一。主要词作有《天香·龙涎香》《齐天乐·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等。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借秋声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蕴含了对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铺陈:“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细致地描绘了秋风乍起时,那渐渐传来的淅淅沥沥、萧萧瑟瑟的声音,通过对风声的层层描述,铺陈出一种秋风萧瑟的氛围。“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进一步铺陈,写在荒庭中听秋声,只看到落叶满阶、高树孤立,以景衬声,突出秋声的孤寂和环境的荒凉。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曾写道:“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而此词开篇三句“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正是化用其意境而来。词人以凝练笔触,勾勒出秋风骤起、秋声乍现的动态画面。在古代音律与时空的对应体系里,商声对应西方、主属秋季,故而秋风又被称作“商飙”。“乍发、渐、初闻、还住”等一系列动态描写,将秋声忽起忽落、时隐时现的听觉感受,演绎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使无形的秋风秋声跃然纸上,充满灵动之姿。“顿惊倦旅”四字,如重锤击心,瞬间将词人因秋声触发的羁旅之苦展露无遗,其凄苦境遇亦随之浮现。“顿惊”与“乍发”遥相呼应,巧妙地将秋声与情思融为一体,笔锋急转间,既点明秋声是惊醒词人的缘由,又揭示倦旅愁怀因声而起,使得词作意境陡然深邃。一个“惊”字,前承秋声骤响、打断行旅清梦的瞬间惊愕,后启因声生愁、心忧漂泊的黯然神态,堪称神来之笔。“背青灯吊影”,则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刻画词人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态——形单影只对孤灯,幽冷的灯影摇曳不定,与秋声相和,更添愁绪。词人唯有借词抒怀,倾诉心中无尽的凄苦。词笔一转,词人从感怀心绪回归对秋声的描摹。“断续无凭”四字,道尽秋声飘忽不定的特质,亦暗含词人追寻秋声的执着。“试立荒庭听取”,词人移步荒庭,试图捕捉那时断时续、最终消逝的秋声。这一空间转换,自然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秋声消散后,词人虽再难觅其声,却可见落叶飘零、枝桠峥嵘,仿佛是秋声留下的斑驳印记。“无凭”是听觉消逝后的怅然,“但有”则是视觉所见的萧瑟,二者交织,更显秋意冷寂、万物凋零。这般独特的写法,于无声处见有形,在凝重深沉中透出清逸流转的气韵,令人拍案叫绝。上片围绕秋声,铺陈所闻、所感、所见。“迢递归梦阻”一句,是对“顿惊倦旅”的深化延展。秋声惊破归乡梦,在羁旅漂泊的岁月里,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归梦阻”的“阻”字,一语双关:既指秋声打断归梦,又暗喻归乡之路遥远漫长、时空阻隔重重。梦醒后,故乡依旧遥不可及,这般有家难归的无奈,比之单纯的客居之愁,更添几分悲怆。“阻”字背后秋声惊梦的余韵,与“老耳难禁”所暗示的凄楚秋声,皆紧扣词题,含蓄委婉间,尽显词人构思之精妙、想象之丰沛。归期渺茫,词人只能在异乡秋夜遥想故乡,聊以自慰。他在秋声的牵引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孤雁哀鸣划破长空,寒蛩低吟倾诉愁思,雨打芭蕉声声催泪,每一幅画面都浸染着凄惶孤寂的愁绪。异乡秋声与故园秋景相互交织,愁苦层层叠加,令人肝肠寸断。本以为归乡能消解愁绪,却不想客居愁未散,思乡更添愁。“避无处”三字,道出愁绪如秋声般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无奈,这是秋声引发愁怀的第三重转折,将悲苦之情推向极致。词笔拙重而含蓄,尽显深沉之美。“这闲愁,夜深尤苦”,以“闲”字轻描淡写,实则更凸显愁绪郁结之深。当万籁俱寂,所有愁思在夜色中翻涌,无处诉说,更觉苦涩难捱,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艺术构思与情感表达上极具创新,别具一格。词人以细腻笔触咏物赋情,巧妙布局谋篇,将倦旅漂泊的孤寂、思归却欲归不得的无奈,与老病交加的苦痛融为一体。更在此中寄寓深沉的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种种复杂心绪交织,凝成难以言说的怆然愁绪,读来令人动容。
# 不似竹山罗列许多秋声,命意与欧公一赋仿佛相似。但从客旅情怀来说,倍觉怆然。“顿惊倦旅”主意。“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欧阳公所谓声在树间也。“想边鸿孤”四句,借以作波,亦如欧公赋末用“虫声唧唧”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前半摩仿欧阳公《秋声赋》,后半则自写身世飘零之感。写出许多愁景,搅人秋思。
清陈廷焯《云韶集》
# 此因耳闻秋风之声,引起旅居凄凉之情,而有作也。起首三句,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旅人。后半阕写此旅人之旅况,即“老”与“病”也。“故山”以下各句,一面写思家之情,一面用鸿唳、虫语、蕉雨陪衬秋风之声,三者亦动人愁思之秋声也。末句归结到秋夜旅人之苦。词语甚明白,词情却甚凄楚。至于因何旅居、因何不得归之故,虽未明言,而读者自觉作者有一种不得已之情在词句之外,引起同生凄楚之感。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按此词与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词同韵,词意亦近,或系同作。念明伤离,莫明所指。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詹安泰《花外集笺注》
# 向来写羁旅愁怀之词,多以故乡之乐,反托此时羁旅之悲。碧山上析二词却恰恰相反,在叙写羁旅漂泊之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故国凄凉,故山院宇荒寂不堪的情景,以突出其不得归而悲,归梦阻亦悲,纵使归家见家山之凄凉之况更悲的、欲“避无处”的凄苦情境和意绪。见出其传达的并非单纯羁旅愁怀,而是着意展示其凄苦的今日情境和意绪氛围。以层深径曲的沉郁凄苦之势,超脱一己实境,获得言近指远的艺术张力。
不详学者、中国第一个词学博士王筱芸《碧山词研究》
# 通首以悲哀之景写悲哀之情,反映作者在长期做客异地,“迢递归梦阻”的情况下,闻秋声而生“顿惊倦旅”的“闲愁”,读之亦足以使人难以为怀。
不详学者、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常国武《读(花外集)卮言》
上一篇:宋·曹勋《夏云峰·端午》
下一篇:宋·陆游《对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