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局歌残":玉局的歌声已经停歇,
"金陵句绝":金陵的诗句也已断绝,
"年年负却熏风":每年都在辜负这温暖的熏风。
"西邻窈窕":西边邻居的女子美丽动人,
"独怜入户飞红":我独自怜惜那飞入屋内的红色花朵。
"前度绿阴载酒":往昔在绿荫下载酒而行,
"枝头色比舞裙同":枝头的榴花颜色与舞裙相同。
"何须拟":何必用,
"蜡珠作蒂":蜡珠作蒂,
"缃彩成丛":用缃彩成丛来比拟。
"谁在旧家殿阁":谁还在昔日的殿阁之中?
"自太真仙去":自从杨贵妃仙去之后,
"扫地春空":春天的美景已经荡然无存。
"朱幡护取":用红色的旗帜来保护榴花,
"如今应误花工":如今却误了花工的辛勤劳作。
"颠倒绛英满径":红色的花瓣散落在小径上,
"想无车马到山中":想必没有车马来到这山中。
"西风后":西风过后,
"尚余数点":还剩下几朵榴花,
"犹胜春浓":仍然比春天的繁花更加浓艳。
南宋词人
王沂孙(1238?~1290?),南宋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庆元路学正。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但意旨隐晦。词风典雅浑厚,结构曲折缜密,深为清代常州派词人所推重。如周济称其“咏物最争托意”,并推之为宋词四大家之一。主要词作有《天香·龙涎香》《齐天乐·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等。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借物抒情的作品。词人以榴花为题,通过对榴花的描写,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上片描绘榴花的美丽与生机,下片则通过对比和烘托,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全词展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与“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形成对比,前者以榴花与舞裙相比,突出榴花的艳丽;后者则反衬出榴花无需借助外物便自有其独特之美,通过对比,突出了榴花的高洁与独特。拟人:“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将榴花比作西邻的窈窕女子,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榴花的娇美与词人对榴花的喜爱之情。烘托:词中通过对榴花周围环境的描写,如“年年负却熏风”“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西风后,尚余数点”,烘托出榴花的孤独与冷落,同时也突出了榴花的坚韧与高洁。这种烘托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意境,也深化了词的主题,使读者对榴花的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分段赏析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词的开篇便点明了榴花的主题。自苏轼、王安石吟咏柳花的诗词之后,便再无续作,榴花只能在无人问津中自开自落,年复一年地辜负了夏日的熏风。玉局,指的是苏轼。苏轼因反对“新政”而被贬至海南岛,后遇赦北还,并被任命为提举玉局观,故后人也称他为苏玉局。他的《贺新凉·夏景》后片,便是描绘榴花的:“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另一首《南歌子·暮春》,其气象更为宏大,词中写道:“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冰簟堆云髻,金尊滟玉醅。绿阴青子莫相催。留取红巾千点照池台。”,其中“金陵”则指王安石,因其晚年家住金陵而得名。《王直方诗话》中有句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说的是翰林苑中有一枝石榴,叶长而花独一。这段文字表明,自苏、王二人赋咏榴花诗词之后,后世便再无续响,榴花只能在寂寞中凋零,夏日的熏风也皆被辜负。然而,王沂孙却觉得诗词家久未有如此描写,让榴花在寂寞中冷落,实则辜负了初夏的时光。这三句不仅点出了榴花,更透露出今昔盛衰的哀感。“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朱熹在《榴花》诗中写道:“窈窕安榴花,乃是西邻村。坠萼可怜人,风吹落幽户。”“坠萼”“飞红”描绘了榴花盛开后即将凋谢的景象,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这里暗用了唐人万楚《五日观妓》中“裙红妒杀石榴花”的句意。红裙即石榴裙,梁代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诗中写道:“日照石榴裙。”如此便点出了榴花,并且强调它可以与石榴裙相媲美。从往昔到如今,从他人到自己,词人续写对榴花的欣赏之情,接着写道:“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笔力顿挫,反衬出石榴花的娇艳。温庭筠在《海榴》诗中写道:“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此处词人一反温氏的诗意,用缃彩花树作比。六朝唐宋时期,立日春剪彩为花,曾有诗云:“白雪剪花朱蜡蒂。”词人认为榴花艳似舞裙,更无须用剪缃彩作的假花相比。“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由一般的榴花突然写到旧时宫殿的榴花,词人是依据唐朝的故事来写的。《洪氏杂俎》中提到杨贵妃曾在骊山遍种石榴。这里借唐玄宗去蜀,贵妃马嵬坡自缢之事,暗喻宋王朝德佑之难后亡国之事。王沂孙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悲痛,借古今兴亡的轨迹,这几句话是假借石榴花说古,实则是在伤今。“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典故出自《酉阳杂俎·支诺皋下》。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位名叫崔玄的处士在洛阳居住。有一位叫阿措的女郎告诉他:“各位女伴都住在花囿中,每次都被恶风所扰。”崔玄依照她的话,在苑中立了一个朱幡。在东风振地时,苑中的繁花无损。石阿措即安石榴,众女伴都是花精。词中引入此故事,表明而今却再无花工设幡来护惜石榴。“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由宫中的榴花转而写到山中的榴花。这两句,是化用了韩愈《榴花》诗中“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的诗意,诗中充满了浓郁的山野情趣。描绘榴花花开花落,却无仕女到山中赏花。从而赋予榴花以清新洒脱的品格。“西风后,尚余数点,犹胜春浓”三句作为结尾,借鉴了“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意境,反映出榴花的自然美,并未因西风而减色,反而胜过了“五月榴花照眼明”的时节,表明词人欣赏榴花并不在于一片繁红。结尾从榴花由盛转凋的角度着眼,与上阕的“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何须拟,蜡珠作蒂,湘彩成丛”等句相互呼应,其中蕴含着一种高贵的品格,歌颂了亡国后逸人高士的高尚品质。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榴花的词,王沂孙自然流露出对榴花的鉴赏之情。词中正面描绘较少,而是借助前人咏榴花的诗词和种榴的故事来烘托出榴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