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峤蟠烟":孤独的山峰缭绕着云烟,
# 孤峤蟠烟:《岭南杂记》,龙涎于香品中最贵重,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下有龙蟠洋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用以和众香,焚之,能聚香烟,缕缕不散。孤峤指的就是传说中龙所蟠伏的海洋中大块的礁石;蟠烟,蟠绕的云烟,就是龙上罩护的云气。所谓的龙涎据说就是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
"层涛蜕月":层层波涛仿佛蜕去了月光,
# 层涛蜕月:波涛映月如闪动的龙鳞。
"骊宫夜采铅水":龙宫在夜里采集铅水(这里指龙涎香)。
# 铅水:骊龙的涎水。黑龙称为骊龙,成语有探骊得珠。,骊宫:谓骊龙所居之地。骊字盖指骊龙而言。
"讯远槎风":远航的船只乘着风前行,
# 讯远槎风:采香的人乘木筏(槎)随潮汛而去。“汛”字为潮汛之意,“槎”字指鲛人乘槎至海上采取龙涎,随风趁潮而远去,于是此被采之龙涎遂永离故居不复得返矣。此典出自张华《博物志》“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
"梦深薇露":梦深之处沾染着薇露,
# 梦深薇露:龙涎香要用蔷薇水(香料)调制,这里把龙涎作为有情之物来写对故乡的离梦渗透了蔷薇水。薇露,意指蔷薇水是一种制造龙涎香时所需要的重要香料。
"化作断魂心字":最终化作令人断魂的“心”字香。
# 断魂心字:杨慎《词品》,“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心字”原来正是一种篆香的形状。
"红瓷候火":红色的瓷炉等待着火候,
# 红瓷候火:《香谱》说龙涎香制时要“慢火焙,稍干带润,入甆盒窨。”红甆,指存放龙涎香之红色的甆盒。候火,指焙制时所需等候的慢火。
"还乍识、":指焙制时所需等候的慢火、
"冰环玉指":那如冰环玉指般的美好。
# 冰环玉指:香制成后的形状,有的像白玉环,有的像女子的纤纤细指。
"一缕萦帘翠影":一缕翠绿的影子萦绕在帘间,
"依稀海天云气":仿佛是海天之间的云气。
# 依稀海天云气:焚香时,前面引的《岭南杂记》说龙涎香“能聚香烟,缕缕不散”,好像把故居的“海天云气”都带回来了。
"几回殢娇半醉":多少次沉醉于娇美的情境之中。
# 殢娇:困顿娇柔。这里开始回想焚香的女子。殢,原为慵倦之意,此处意为半醉时的娇慵之态,自当为男子眼中所见女子之情态。
"剪春灯、":剪着春灯、
"夜寒花碎":夜晚寒冷,花儿破碎。
# 花碎:这花是灯花。
"更好故溪飞雪":更喜欢故乡溪边的飞雪,
"小窗深闭":小窗紧紧关闭。
# 小窗深闭:在故乡,外面雪花纷飞,屋内却红袖添香,纤手挑灯,读书养性两相宜,确实是太好了。
"荀令如今顿老":荀令如今突然老去,
# 荀令:指的是三国时代做过尚书令的荀彧,爱焚香。
"总忘却、":总是忘却了、
"樽前旧风味":樽前旧日的风味。
"谩惜余熏":徒然怜惜那残留的香气,
"空篝素被":空荡荡的篝火旁只剩下素被。
# 空篝素被:篝,是指熏香所用的熏笼,香于笼中而熏的衣物。古人焚香时,常把被子放在笼上熏。作者明知无用,香已燃完,还是把被子放在笼上。
南宋词人
王沂孙(1238?~1290?),南宋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庆元路学正。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但意旨隐晦。词风典雅浑厚,结构曲折缜密,深为清代常州派词人所推重。如周济称其“咏物最争托意”,并推之为宋词四大家之一。主要词作有《天香·龙涎香》《齐天乐·蝉》《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等。著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以物喻情,借龙涎香“萦帘翠影”的特质隐喻绵绵不绝的情思,在典雅含蓄的笔法中体现了遗民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与难以释怀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讯远槎风”巧妙化用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浮槎泛海寻河源”的典故。古籍载有人乘木筏随潮汛往返天地,此典既赋予文字神话般的缥缈感,又以“槎”的漂泊意象暗合龙涎香的命运轨迹。词人以“讯”字代指潮水涨落的讯息,与“槎风”构成动态呼应——当季风推动舟楫远航,龙涎香随洋流离开南海故土,恰似浮槎逐浪般身不由己。
3. 分段赏析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词人以奇幻笔触展开对龙涎香诞生之地的想象。“孤峤”二字勾勒出传说中龙蛇蟠伏的海上礁石,云烟缭绕其间,恍若仙山。一“蟠”字既状云气缠绕之态,又暗合神龙蛰伏之象,赋予静态的礁石以动态的灵韵。继而“层涛蜕月”切入鲛人夜采龙涎的场景:月光穿透层层海波,如鳞甲蜕退般闪烁摇曳,“蜕”字既紧扣龙蛇意象,又以视觉的流动感描摹出月光在浪涛间的跃动,与首句“蟠”字形成工整的文法呼应,共同构筑起神话般的瑰丽意境。“骊宫夜采铅水”收束前情,“骊宫”遥应“孤峤”,点明龙涎诞生的神秘居所;“铅水”代指龙涎,既以其洁白质地暗示物象特征,又借李贺“金铜仙人泪如铅水”的典故,为龙涎注入幽微的悲剧性底色。从章法看,首句写地,次句写夜,三句写事,层层递进中见自然过渡。“讯远槎风”笔锋陡转,以张华《博物志》中“八月浮槎”的典故,暗示龙涎远离故土的命运。“梦深薇露”承接采香后的历程——当龙涎与蔷薇水共同研碾,其魂灵仿佛在香气中沉潜入梦,既写制香工艺,又以拟人化手法赋予物象以相思之态。“化作断魂心字”收束前意,“心字”本为篆香形状,着一“断魂”则化实为虚,将龙涎凝为心字的过程,转化为情魂凄断的具象化表达,想象奇崛而情致深婉。下阕转向焚香场景的描摹:“红甆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红釉瓷盒中慢火焙制的龙涎香,其“冰环玉指”般的形制如美人纤手玉环,“乍识”二字以初逢佳人的惊喜,暗喻对龙涎香珍美特质的惊艳。“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则转写焚香时的实景:翠烟袅袅,在帘幕间萦回不散,既契合龙涎香“聚而不散”的物性,又以“海天云气”的幻象,遥接开篇“孤峤蟠烟”的记忆,使一缕香烟成为勾连现实与幻境的媒介。“几回殢娇半醉”以下,由物及人,转入对焚香往事的追忆。“殢娇半醉”状女子慵懒之态,“剪春灯、夜寒花碎”以细节勾勒温馨场景:春灯暖晕中,女子翦断灯花,碎火星溅落,窗外夜寒雪飞,室内却因“小窗深闭”而自成暖境。“故溪飞雪”的意象既点明昔年家居情境,又与“层涛蜕月”形成空间对照,虚实交织中见岁月深致。笔锋忽转,“荀令如今顿老”以荀彧爱香的典故自况,“顿”字如惊雷破梦,道尽年华飞逝的惊心。“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表面写忘却,实则以反语强化记忆的刻骨铭心——昔年“殢娇半醉”的温香软语,早已在时光中碎成无法拼合的片段。结句“谩惜余熏,空篝素被”尤见功力:熏笼空空,唯余残香一缕,徒然勾起怅惘。“谩惜”二字,写尽明知往事不可追却仍难舍眷恋的无奈,将全词的怀旧情绪推向“余韵绕梁”的空茫之境。
上一篇:宋·苏轼《失题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赠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