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ì
yóu
xiá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ǐng
wēi
yáng
huí
wèi
huí
xiāo
xiāo
hán
shī
湿
gāi
rén
gèng
shì
huā
shí
kěn
lái

译文

这时节,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逐句剖析

"井底微阳回未回":这时节,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

# 阳:指暖气。,井底:古人认为阳气从冬至日开始回升。《礼记·月令》:“冬至水泉动”,是说一阳来复是从井泉之水的变化开始。《逸周书》:“十有一月,微阳动”,指在十一月(即冬至)阳气发动。

"萧萧寒雨湿枯荄":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

# 荄:草根,这里指冬日的枯草。,萧萧:象声词,指寒雨的声音。

"何人更似苏夫子":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

# 苏夫子:作者自指。

"不是花时肯独来":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冬至日独游寺庙的所见所感,暗含对人生世事的哲思。是苏轼以节气为媒、以孤游为镜,对生命境界的终极叩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创作于苏轼政治生涯的转折时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吉祥寺观赏牡丹,题有《吉祥寺赏牡丹》绝句。同年时值冬至,诗人独游吉祥寺赏景时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独游”“非花时”等行为,将贬谪孤独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还以冬景反写春意,体现“触处皆春”的禅境,暗含逆境中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中“微阳”“寒雨”“枯竹”构成的意象链,既是对抗现实寒冷的诗性火种,更是中国文人“和光同尘”的体现:在世俗时序之外开辟永恒,于群体喧嚣之中坚守孤独,最终在禅寺的钟声里,将贬谪的苦痛用文字的形式表达给后人。

2. 写作手法

对比:“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一句中“井底微阳”与“萧萧寒雨”形成冷暖对比,冬至阳气初生却遇寒雨,突显自然与人生的矛盾,暗示作者在困境中的希望。意象组合:“井底微阳”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但地底深处的暖意尚未升腾,这种“回未回”的状态象征着大自然的阴阳交替变化,富有生命力。象征逆境中的希望,“枯荄”代表被压抑的生命力,通过自然景物隐喻人生境遇,深化主题。反问:“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以反问出之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对世俗的鄙视显示出诗人的独特情趣和不拘泥于世俗的风格,寓意颇深。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井底微阳”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但地底深处的暖意尚未升腾,这种“回未回”的状态象征着大自然的阴阳交替变化,富有生命力。“枯荄”喻贬谪困境,“湿”字暗含“枯木逢雨”的转机,展现逆境中的坚韧。后两句以反问出之,肯定无人“更似苏夫子”,给人气势凌人之感,笔力雄劲。表达了诗人不为仕途坎坷、被排挤在外的处境左右,自信自豪,始终执着生活的旷达情怀和他对凡夫俗子趋炎附势行径的鄙视。显示出诗人不拘泥于世俗的风格。

4. 作品点评

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奥秘,然而,真正能像诗人那样深刻洞察其美妙的人却寥寥无几。世人往往只钟情于牡丹绽放时的绚烂与富贵,却鲜有人意识到这份荣华背后所经历的凄风苦雨。更难得的是,有人能在牡丹的枯枝败叶之时,在其默默承受萧萧寒雨洗礼的时刻,给予它一丝关怀与瞩目,而不仅仅局限于欣赏其盛开时的雍容华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率笔而极有风致。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

# 语意甚远。

清何绍基《注东坡先生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克已《飘转》

下一篇:宋·苏庠《阮郎归·西园风暖落花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