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西
jué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āng
lóng
niú
dǒu
héng
dōng
fāng
máng
jiǎo
shēng
cháng
gēng
rén
shōu
tǒng
wèi
xiǎo
chuán
guò
wéi
yǒu
shēng

译文

苍龙星座已经沉没,牛宿和斗宿横斜在夜空中,东方的天空中升起明亮的长庚星。渔人们趁着天还没亮收起渔具,船只经过时,只有水边的菰蒲发出沙沙的声响。

逐句剖析

"苍龙已没牛斗横":苍龙星座已经沉没,牛宿和斗宿横斜在夜空中,

# 牛斗:指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其他五宿为女、虚、危、室、壁)。,苍龙: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

"东方芒角升长庚":东方的天空中升起明亮的长庚星。

# 长庚:即金星,早晨出现于东方的金星,又叫启明星。

"渔人收筒及未晓":渔人们趁着天还没亮收起渔具,

"船过惟有菰蒲声":船只经过时,只有水边的菰蒲发出沙沙的声响。

# 船过惟有菰蒲声:自注:湖上禁鱼皆盗钓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泛西湖五绝(其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绘了苍龙星宿已经消失,牛斗星宿横斜在天空,表明夜已深。次句描绘了东方的长庚星升起,预示着天将破晓。第三句描绘了渔人在天未亮时就开始收渔具,准备捕鱼。末句以船行菰蒲中发出的声音,衬托出夜的宁静。这首诗通过对夜空星宿和西湖夜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宁静夜晚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泛西湖五绝(其三)》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负责地方政务和司法事务。在任职期间,他常与友人吕仲甫等人夜游西湖,享受自然之美。此次夜游时,苏轼目睹了渔人趁夜盗鱼的场景。当时,西湖实行禁渔政策,但苏轼并未干涉渔人的行为,因为他反对官府与民争利,主张“与民同乐”。这种态度也反映了苏轼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官府政策的批判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苏轼通过星宿的升没来表现深夜的宁静与时间的流逝。“苍龙”指东方七宿之一,其没入地平线表明夜已深;“牛斗横”则描绘出牛宿和斗宿横斜于夜空的景象,进一步强调夜深。而“东方芒角升长庚”则暗示天将破晓,长庚星(金星)的升起预示着黎明的到来。这一联通过天文现象巧妙地描绘出深夜到黎明的过渡,为下文的场景铺垫。后两句:“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这两句通过“渔人收筒”和“船过菰蒲声”描绘出清晨的西湖景象。“渔人收筒及未晓”反映了西湖禁渔的背景下,渔民们在黎明前匆忙收网的场景。而“船过惟有菰蒲声”则以动衬静,通过船只划过菰蒲时发出的声响,反衬出夜深人静的氛围。一个“唯”字,突出了除了自然之声外的万籁俱寂,进一步强化了深夜的宁静感。

2. 作品点评

《夜泛西湖五绝(其三)》这首诗通过描写深夜西湖的宁静与渔民的活动,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捕捉和对官府与民争利的隐晦批判。诗中巧妙运用天文现象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夜游西湖的即兴之作,更是他以文人视角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雨夜读书》

下一篇:宋·黄庭坚《忆邢惇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