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西
jué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ān
gēng
xiàng
lán
yuè
jiàn
chuí
luò
wèi
luò
jǐng
míng
zhāo
rén
shì
shuí
liào
kàn
dào
cāng
lóng
西
shí

译文

三更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月亮渐渐低垂下来,那种似落非落的景致特别奇妙。明天的人和事谁又能够预料得到呢,只能看着那苍龙星向西边沉落。

逐句剖析

"三更向阑月渐垂":三更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月亮渐渐低垂下来,

"欲落未落景特奇":那种似落非落的景致特别奇妙。

"明朝人事谁料得":明天的人和事谁又能够预料得到呢,

"看到苍龙西没时":只能看着那苍龙星向西边沉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泛西湖五绝(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纪游诗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描绘了苏轼夜游西湖时的所见所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对自然景色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情怀。此诗通过描写夜晚西湖上月亮即将落下时的奇特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豁达超脱又略带对世事无常感慨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夜泛西湖五绝(其二)》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苏轼正与任察推的吕仲甫携妓夜游。这首诗就是为这次夜游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通过描写三更天即将过去,月亮渐渐低垂,欲落未落时的奇特景色,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惊叹和赞美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虚实结合:“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是实写眼前西湖夜晚月亮的景象,而“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则由眼前景生发开去,对明天的人事进行想象和思考,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夜泛西湖五绝(其二)》前两句“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点明时间是三更天即将过去(向阑)的时候,此时月亮渐渐低垂,呈现出一种即将落下却还未落下的状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一独特的景象,突出了景色的奇特之处。“景特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惊叹和赞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西湖夜晚这一美妙而又独特的时刻。后两句“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由眼前月亮的景象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明朝人事谁料得”直接抒发了对明天事情难以预料的无奈和感慨,体现了人生的无常。“苍龙”是星宿名,“看到苍龙西没时”,诗人想象着看到苍龙星西沉的时刻,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对自然星宿的描写中,使情感更加深沉,富有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忆邢惇夫》

下一篇:宋·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