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把花期数":试着把花开的日子数一数。
#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便早有、":便早已生出、
"感春情绪":感伤春天的情绪。
"看即梅花吐":眼看梅花就要绽放了。
# 吐:长出,生出。,即:即是。
"愿花更不谢":希望花儿不再凋谢,
"春且长住":春天暂且长久停留。
# 长住:长留。
"只恐花飞又春去":只担心花瓣飞落春天又将离去。
"花开还不语":花儿开放了却依旧沉默不语。
# 还:却。
"问此意、":问这样的心意、
# 此意:指“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
"年年春还会否":年年春天是否能领会?
# 否:语末助词,表询问。,会:领会,理解。
"绛唇青鬓":红唇乌发的年少时光,
# 绛唇青鬓:指代年轻人。绛唇,红唇。青鬓,黑发。
"渐少花前语":在花前相聚畅谈的日子渐渐少了。
"对花又记得、":对着花儿又记起、
"旧曾游处":曾经一同游玩的地方。
"门外垂杨未飘絮":门外的垂柳还没有飘飞柳絮。
# 絮:指柳絮。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春怀人词。借数花期、看花吐、恐花飞等盼春留春的情景,写出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与对往昔同游之人的深切怀念。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看即梅花吐”一句承接上文“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以“看即”(随即)点明梅花含苞欲放的状态,紧扣“早有”的盼春之情;同时开启下文对“愿花不谢、恐花飞春去”的惜春伤春之感,使上下句衔接自然,情感递进流畅。首尾呼应:上片“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总起感春主旨,下片围绕“感春”写惜春伤春与感今怀旧,结尾“对花怀旧”与开篇“感春情绪”遥相呼应,使全词情感贯穿始终,结构完整。倒装:下片“花不语,此意春还会否?”将“春还会否此意”倒装,先写花沉默,再发问春天是否理解,强化疑问语气,突出对春不解人意的怅惘,让情感表达更显曲折。对比:末三句“对花怀旧”追忆昔日“绛唇青鬓”之人同游赏春的欢乐场景,与今朝独自对花的孤独悲感形成对照。通过往昔热闹与当下寂寥的反差,凸显花飞春去仅是伤感的表象,而对旧友的怀念与时光流逝的怅惘才是深层真意,强化了感春情绪中的怀旧之愁。借景抒情:上片“看即梅花吐”句,以梅花含苞待放的春景,寄托对春天将至的期盼;“只恐花飞又春去”则借花飞春逝的预想之景,抒发对春光易逝的担忧。下片“门外垂杨未飘絮”以垂杨未絮的实景,将对“旧曾游处”和“花前侣”的怀念融入其中。全词借梅花将放、花飞春去、垂杨未絮等春景,分别承载盼春、伤春与怀人的情感,景随情移,情感借景物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上片“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开头两句可看作全词的总起,后面各句都围绕“感春”这一核心主旨,描写珍惜春天、感伤春天的意味,抒发感叹当下、怀念往昔的情感。花朵还没开放时,词人就试着数算开花的日期,一天天地期盼着春天回来,而心里早已因为春天将要到来泛起了层层情绪的波澜。一个“早”字,说明词人对春天格外珍视,每一次想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感触。“看即梅花吐”一句补充说明了数算花期的意思,是说梅花开放的日子已经临近,眼看就要绽放了。“看即”如同“随即”,李贺《野歌》中就有“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的用法。百花盛开时梅花最先绽放,红梅花苞将要开放,春天不正是明显地回来了吗?这自然引出了下面三句:“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只恐花飞又春去。”梅花的娇嫩花苞还没绽放,春天的脚步才刚靠近,词人就已希望花儿能长久开放不凋谢,美好的春天能永远停留人间。接着更是发出悲凉的感叹,担心花朵凋零、春天消逝。时间还没到,心里却先忧愁起来,真是痴人说痴情话。一个“愿”字,足以体现珍惜春天的情感;再看一个“恐”字,更能显出感伤春天的意味。语句意思层层递进,情感也愈发深厚。下片三句采用倒装的句式,承接上文提出疑问。“花不语”源自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意思。“此意”就是上片所写的“愿望”与“担忧”,“会”是领会、明白的意思。我珍惜花朵、感伤春天的一片痴情,春天是否都能明白呢?等花朵开放的时候,它依旧是默默不作声。言外之意是,春天并不理解人的心思,它总是匆匆来去,不肯长久停留;春天的花朵也纷纷飘落,不能长久绽放。词人多么希望今年的春天能和往年不一样,能满足他的心愿,但从那沉默的春花身上,他好像已经感受到了失望。“春还会否?”提出疑问却不解答,不解答却又像是有了答案,浓浓的情意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以上描写珍惜春天、感伤春天,是“感春情绪”的一个方面。下面意思转换,接着写另一个方面。“绛唇”两句是对当下的感慨。“绛唇青鬓”形容年轻的模样,大概指从前在花下一同游玩的人。“渐少”就像《小山词自序》中所说的“过去交往饮酒的人”。这两句的大致意思和他父亲《木兰花》中“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相同。“对花”三句是对往昔的怀念。面对着如今的花朵,不禁想起当年一同游玩赏春的情景,那时正是杨花还没飘飞的早春时节呢!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结构方面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式,把“感春情绪”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条理十分清楚。全词以“春”作为线索,以“花”当作串珠的珠子,将对春天的种种复杂感受逐一串联起来,从开头到结尾相互贯通,一口气写成,完全没有内容堆砌的感觉。
上一篇:宋·无名氏《昼锦堂·雨洗桃花》
下一篇:宋·柳永《二郎神·炎光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