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ó
guó
rén
y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jiā
rén
kòng
huā
cōng
piān
jīng
yàn
fēi
lóng
jīn
biān
zhēng
dào
bǎo
chāi
luò
rén
xiān
míng
guāng
gōng
gōng
zhōng
jié
cuī
huā
liǔ
xián
suǒ
huā
shǒu
zuò
zhōng
zhēn
guì
rén
zǒu
lái
kàn
dòng
chén
míng
móu
hào
chǐ
齿
shuí
jiàn
zhǐ
yǒu
dān
qīng
lèi
hén
rén
jiān
yǎng
chéng
jīn
gōng
tái
xià
léi
táng
dāng
shí
xiào
zhāng
huá
zhī
mén
wài
hán
qín

译文

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在争抢道路的过程中,挥舞的金鞭导致宝钗掉落。是谁第一个进入了明光宫。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杨贵妃亲自弹拨着弦乐器,而汝阳王李琏则敲打着羯鼓。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逐句剖析

"佳人自鞚玉花骢":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

# 玉花骢:唐玄宗的名马。,鞚:勒马的绳。

"翩如惊燕蹋飞龙":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

# 飞龙:特指唐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蹋:踏。

"金鞭争道宝钗落":在争抢道路的过程中,挥舞的金鞭导致宝钗掉落。

# 金鞭争道:指杨家与广平公主争道西市门,杨家豪奴竟然挥鞭惊吓公主落马。

"何人先入明光宫":是谁第一个进入了明光宫。

# 明光宫:汉代有明光殿,此处借指唐代宫殿。

"宫中羯鼓催花柳":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

# 羯鼓催花柳:唐代南卓《羯鼓录》:“唐明皇好羯鼓,尝于庭内临轩击鼓,庭下柳杏时正发坼,明皇指而笑谓宫人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后来传为羯鼓催花的故事。羯鼓,唐代由羯族传来的一种鼓,形如漆筒,音响急促高昂,故名羯鼓。

"玉奴弦索花奴手":杨贵妃亲自弹拨着弦乐器,而汝阳王李琏则敲打着羯鼓。

# 花奴:汝阳王李琎的小名。李琏擅长演奏羯鼓,杨贵妃工弦索。,弦索:原指乐器上的弦,此指弦乐器。,玉奴:杨贵妃的小名。

"坐中八姨真贵人":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

# 八姨:即杨贵妃的八姐秦国夫人。

"走马来看不动尘":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

"明眸皓齿谁复见":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

# 明眸皓齿谁复见:此用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诗意。“明眸皓齿”连同上句的“走马”与下句的“丹青”,都指虢国夫人。

"只有丹青余泪痕":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 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图画。

"人间俯仰成今古":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

"吴公台下雷塘路":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 雷塘:在扬州,隋炀帝死后,初葬吴公台下,后来迁葬雷塘。,吴公台:在扬州,吴公台因陈将吴明彻得名。隋炀帝死后,初葬吴公台下,后来迁葬雷塘。

"当时亦笑张丽华":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

# 张丽华:藏于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隋灭陈时,张丽华脂井中,被隋将韩擒虎俘获,随后被杀。

"不知门外韩擒虎":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 门外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开国功臣,灭陈时领军为先锋。这里用杜牧《台城曲二首》“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北宋诗人苏轼的题画诗,此诗根据画意,笔墨酣畅;末章四句,犹如点睛之笔,不仅点明了诗篇主旨,而且言辞新颖犀利,气势磅礴,堪比历史评论。再现了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画面,形象地表现了杨贵妃家族的奢靡生活和嚣张气焰,并深刻揭露了沉溺于荒淫享乐者最终难逃的悲惨命运,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所作。《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名画。据传为张萱之笔,另有一说归于周昉之作。此画先后曾珍藏在南唐宫廷和宋徽宗画院,其中还经过大词人晏殊的庋藏。此佳作藏于刘有方之手。时逢苏轼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地)任中书舍人一职,曾看到此图,于是作了这首七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此诗根据画意,生动描绘了杨贵妃家族奢华无度、气焰嚣张的生活场景,深刻揭示了沉溺于享乐者的必然归宿,蕴含了深刻的讽刺意味。全诗前十句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末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大笔淋漓,有如史论。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虽然画作本身并未直接描绘夜景,但通过人物的衣着、马的跑动以及色彩的运用,可以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与神秘。衬托:在诗中,玉奴与八姨的形象被用作陪衬,而“自鞚玉花骢”的佳人,才是主体。借古讽今:苏轼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画中的情景,还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他通过引用历史上的隋炀帝和陈后主的故事,暗示了唐朝统治者如果继续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也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自取灭亡。这种寓意深刻、警世醒人的写法,使得诗作具有了更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3. 分段赏析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这一段渲染虢国夫人恃宠骄肆。前两句描绘出虢国夫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骏马骄驰宛若游龙,生动地再现了图中虢国夫人的形象,美人名马,相互辉映,神采飞动。后两句写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展现出虢国夫人的骄纵和杨家炙手可热的气焰,也再现了图中的情景。“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这一段写虢国夫人入宫和宫中的情事。宫内珠光宝气,人影衣香,花团锦簇,在不夜的宫廷里,一派欢乐情景。诗中叙玉奴和八姨作为衬映,而 “自鞚玉花骢” 的佳人虢国夫人才是主体。画图是入神之画,诗是传神之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最后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两句,笔力千钧,在欢情笑意中陡作警醒之笔,感叹虢国夫人的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那些昙花一现的恩宠,换来的仅仅是一幅供人凭吊的图画。“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紧承前文,作者在观图感叹之后,更对历史上一些回环往复的旧事,致以深沉的感慨。吴公台下雷塘路,是隋炀帝埋葬之地,作者将唐明皇、杨玉环、虢国夫人等与隋炀帝相联系,暗示他们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当年陈后主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曾嘲笑他人,却不知荒淫享乐者最终都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言外之意是说唐明皇等也因荒淫享乐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等悲剧,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全诗表意鲜明。前两段共十句,皆依凭画境作诗,笔触酣畅淋漓。诗人以精妙之笔,将画中虢国夫人骑马之轻盈、宫廷游乐之盛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宛如带领读者亲见画中场景。“明眸皓齿” 两句,笔锋一转,巧妙切入主题,发出一丝轻叹,于繁华描绘中陡然添上一抹怅惘。末段四句,则是直揭诗之意图,语意新颖且警策。诗句中既有对杨家奢华骄纵的辛辣讽刺,又饱含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千古兴亡之恨尽在其中。这般题图方式,挥洒自如、大气磅礴,犹如史家论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历史的沧桑变迁与人事的荣辱无常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着意鲜明,前两段十句,全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明眸皓齿”两句转入主题,作轻微的感叹。末段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亦讽亦慨,而千古恨事亦在其中,如此题图,大笔淋漓,有如史论,引人深思。

现代马祖熙《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读陶诗》

下一篇:宋·秦观《江月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