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òu
chí
·
·
guā
jīng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yàn
biān
fēng
xùn
xiǎo
fēi
qióng
wàng
yǎo
yún
xiān
wǎn
lěng
lán
gān
dìng
qiè
ǒu
bīng
wàn
jìng
kōng
piàn
shèng
huā
yǐng
chūn
dēng
xiāng
luàn
qín
jìng
mǎn
é
wèi
kěn
fēn
qiū
bàn
měi
yuán
chù
liáng
xiāo
shèn
piān
ráo
duì
lín
yuàn
wàn
chán
juān
píng
yún
màn
liáng
zhào
shuǐ
xiǎo
fēng
yín
zhuǎn
西
lèi
yǎn
yáo
tái
mèng
huí
rén
yuǎn

译文

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一半。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本来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羁旅瓜泾,寂寞对圆月,更增添了许多烦恼,我对月悲歌,临风泄怨,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普照人世的圆月呀,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当晓风起时,抬头望去,银河已经西斜,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才从梦中仙人所居之处醒了过来回到人间。

逐句剖析

"雁边风讯小":从天边随风隐隐约约传来远去的雁声,

"飞琼望杳":月亮还不知在什么地方,

# 飞琼: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

"碧云先晚":青天碧云却已渐渐转入昏暗。

"露冷阑干":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

"定怯藕丝冰腕":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

# 冰腕:指女子洁白的手腕。

"净洗浮空片玉":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

# 空:一本作“云”。

"胜花影、春灯相乱":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

"秦镜满":中秋节天上的月亮最圆满。

# 秦镜:传秦宫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能透视五脏,照出人之疾病与心术好坏。故县衙断狱大堂多悬“明镜高悬”。

"素娥未肯":但人世间的八月十五,

"分秋一半":只是秋天的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每月月半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圆圆的满月,为什么世人都说今天中秋晚上的月亮显得更为圆满呢,

# 圆处即良宵:即不论中秋与否,月圆即是佳节。

"甚此夕偏饶":本来天上月儿圆,世间人团圆都是大喜事,而如今我却是远离伊人,羁旅瓜泾,寂寞对圆月,更增添了许多烦恼,

"对歌临怨":我对月悲歌,临风泄怨,渲泄着心中的离愁别恨。

# 对:一本作“临”。

"万里婵娟":普照人世的圆月呀,

# 婵娟:美好的月亮。,万里:一本作“共一”。

"几许雾屏云幔":不知您在天上将会被多少云雾遮隔?

"孤兔凄凉照水":我独赏明月不觉迷糊睡去,

# 孤兔: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代指明月。

"晓风起、银河西转":当晓风起时,抬头望去,银河已经西斜,孤零零的圆月却仍旧清光泻地照耀一切。

"摩泪眼":擦拭着因梦而流泪的双眼。

"瑶台梦回人远":才从梦中仙人所居之处醒了过来回到人间。

# 瑶台:仙人所居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阕细腻地描绘了中秋夜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凄美的意境;下阕则深情地追忆离去的爱人,抒发了离别后的无尽相思。全词将景与情完美融合,虚实相映成趣,结构严谨,语言精妙,堪称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吴文英在中秋月夜为思念苏姬而创作的,也收录于《铁网珊瑚》一书中。据郑文焯的说法,此词创作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相思的词。词中表达相思之情,不仅借助景物烘托,还运用华丽的词藻,以丰富的想象从对方的角度着笔,表达自己的情思,情感细腻而真挚,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定怯藕丝冰腕”,这里虚写,设想对方在中秋夜倚栏望月时的清冷感受,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更显深情。实写中秋夜的景色,如“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描绘出月光皎洁、云如白玉的实景,与虚写部分相得益彰,营造出凄清又美丽的氛围。对比:“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通过对比每月十五都能见到的圆月与中秋夜的圆月,突出中秋夜的特殊情感。中秋本应是团圆的象征,但作者却因离别而倍感凄凉,这种对比强化了离愁别绪。细节描写:“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通过描写露水的寒冷和对方洁白如藕的手腕,细腻地表现出对方在中秋夜倚栏望月时的清冷感受,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联想:“飞琼望杳”一句,用“望”字展开联想,遥想苏姬也在这中秋之夜倚着栏杆想念自己,写出了思念虽情深,而杳无音讯。化用:“每圆处,即良宵”化用了苏轼《江月五首并引》的内容,借用苏轼对中秋的赞美,强调中秋月圆之夜的珍贵,但词人因与爱人分离,良宵反成悲夜,形成情感上的反差。情景交融:​​“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几句,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词人的相思之情,写出了离别之意。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雁边风讯小”一韵:描绘出秋高气爽的景象,大雁南飞,碧云高远,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时,但作者却思念着离去的苏姬,音讯渺茫。“飞琼”本指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这里代指苏姬。“望杳”二字,写尽了作者对苏姬的思念,虽情深意重,却无处寻觅音讯。这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带出无尽的惆怅。“露冷阑干”一韵:由“望”字展开联想,作者想象苏姬也在中秋夜倚靠栏杆思念自己。露水打湿了她的玉腕,她一定会感到一丝凉意。“定怯”二字是对苏姬内心细腻的描写,而“藕丝冰腕”则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她手腕的洁白与冰凉,生动地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凄凉。“净洗浮空片玉”一韵:描绘中秋夜的天空如洗,月光皎洁,一片静谧。这种宁静的氛围胜过了春天月夜的花影婆娑,也胜过了元宵佳节的热闹花灯。通过对比手法,作者突出了中秋夜月的美好,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凄美的意境。“秦镜满”一韵:化用秦镜洞察邪正的传说,比喻月之明亮。作者巧妙地用“素娥未肯,分秋一半”来表达中秋月的圆满。杨铁夫在《梦窗词选笺释》中提到:“八月十五恰是秋半,月圆则分半,故曰‘半肯分’,语妙。”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中秋月的圆满,遣词精妙,意境深远。词的下阕“每圆处”一韵:承“圆”字展开,化用苏轼《江月五首并引》中的“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此句紧扣“中秋”,表明中秋本是良宵,自然无怨。然而,作者却偏偏在此夜对月悲歌,引出下文的转折。“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一韵:转笔问此夜为何偏偏对月悲歌。紧接着,“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做了回答。本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如今却是“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异地之人无法共赏明月,云雾如屏帐遮住了明月,象征着人之路被阻隔,无法相见。“孤兔凄凉照水”一韵:描绘明月无人共赏,只能凄凉地照在水面上。何况当晓风吹起,银河西转之时,月亮也将消逝。通过这一描写,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千里共婵娟”的无望,将孤独与凄凉的情感推向高潮。“摩泪眼”一韵:月将逝,人已去,相思之情化为眼泪。作者在梦中登上瑶台,寻觅那远去的人儿。“琼台”仙境与“飞琼”呼应,同时与“婵娟”“素娥”“孤兔”等明月的形象相呼应,使全词首尾圆合,多次照应,针线绵密,结构严谨。

4. 作品点评

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这首词使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结构严谨,语言精妙。词中写相思,既借景烘托,如“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营造凄美意境;又用丽语,以想象之笔从对方着笔,如“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刻画女子孤独凄凉,情致缠绵。彭孙遹评其“虽雕琢满眼,然情致缠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秦镜满”三句)奇弄间发。(“每圆处即良宵”句)直白处不当学。

近代词人谭献《谭评词辨》

# 此因七夕而忆姬之作,“飞琼望杳”四字为一词主旨。二三韵皆指姬,因望渺而涉遐想。“孤兔”已觉凄凉,况转瞬即西落乎,“梦回”承“银河”,“西转”、“人远”承‘雾屏云幔”。

近代词学家杨铁夫《梦窗词选笺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友直《甑山》

下一篇:宋·袁说友《清晖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