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shān
yuè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míng
yuè
chū
tiān
shān
cāng
máng
yún
hǎi
jiān
cháng
fēng
wàn
chuī
mén
guān
hàn
xià
bái
dēng
dào
kuī
qīng
hǎi
wān
yóu
lái
zhēng
zhàn
jiàn
yǒu
rén
huán
shù
wàng
biān
guī
duō
yán
gāo
lóu
dāng
tàn
wèi
yīng
xián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逐句剖析

"明月出天山":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

#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苍茫云海间":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

"吹度玉门关":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

#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下:指出兵。

"胡窥青海湾":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胡:此指吐蕃。

"由来征战地":这些历代征战之地,

#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不见有人还":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邑":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

# 望边邑:一作“望边色”。,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

"思归多苦颜":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高楼当此夜":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

#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叹息未应闲":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 闲:一作“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主题为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反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内容上,开头四句描绘包含关、山、月的辽阔边塞图景,表现征人怀乡;中间四句写战争景象,渲染战场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思乡并推想妻子叹息。写作手法上,以怨情贯穿全诗。从分段看,各部分层次分明。此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组成,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既展现了边塞风光与戍卒遭遇,又表达了李白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山月》是李白所作。李白看到征战场景,感叹唐朝虽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清,为叹息征战之士苦辛以及后方思妇愁苦,由此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包含关、山、月的辽阔边塞图景及残酷战争景象,体现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表达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苦难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夸张:“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用“几万里”极言长风之远,夸张地表现出风的宏大磅礴,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用典:“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引用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以及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征战的典故,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含蓄地表达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借景抒情:诗人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边塞之景,抒发了征人思乡的愁苦和对战争的感慨,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通过对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辽阔苍茫的边塞图景。

3. 分段赏析

《关山月》开头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运用蒙太奇手法,化出“关”“山”“月”三个物象,奠定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描绘出明月出于天山云海间的雄伟壮阔景象与漫天大漠朔风的磅礴气势,巧借“长风”将“关”与“月”联系,营造出雄伟壮阔又苍凉悲壮的意境,为下文“思乡”情结做铺垫。从征人角度写月出天山,把云月苍茫与天山组合,新鲜壮观,“长风几万里”从征戍者角度,让士卒觉长风掠过中原横度玉门关,构成万里边塞图,蕴含怀念乡土情绪。“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引用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及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征战的典故,在边塞风光上迭印出沙场征战场景,揭示历代无休止战争使出征将士难以生还故乡的残酷现实,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边塞过渡到战争,再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写战士望边地景象思归,推想家中妻子在月夜叹息,“望边邑”将万里边塞图和征战景象与“戍客”紧密联系,战士所见广阔渺远,所思的高楼思妇情思和叹息在广阔背景衬托下格外深沉。全诗放眼古来边塞民族冲突,揭示战争巨大牺牲和给征人及家属带来的痛苦,不单纯谴责或歌颂战争,引发读者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渴望。李白以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意境,展现关心民生、悲天悯人情操,与一般诗人写离人思妇之情的纤弱愁苦、境界狭窄不同,以万里边塞图引发感情,带着广远沉静思索,融合思乡离别之情,展开深远意境,气势博大,意境深远,哀婉凄凉又雄浑悲壮。

4. 作品点评

《关山月》是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经典五言古诗。在内容上继承古乐府,却笔法独到、推陈出新。其以广阔苍茫的边塞图景开篇,将“关”“山”“月”等物象巧妙融合,营造出雄浑壮阔又苍凉悲壮的意境,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诗中引用典故,揭示了古来边塞无休止民族冲突带来的巨大牺牲和痛苦,却不单纯谴责或歌颂战争,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战争的代价,引发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悟。在描写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时,区别于一般诗人的纤弱愁苦与狭窄境界,李白以万里边塞图为背景,展现出深沉而旷远的情思。全诗以怨情贯穿,色调统一,浑然一体,风格自然,体现了李白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尽显其豪迈奔放又不乏细腻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气盖一世。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吕祖谦语

# 李太白诗如“晓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一万里,吹度玉门关”,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类双橹,中流鹅鹳鸣”之类,皆气盖一世,学者能熟味之,自然不褊浅矣。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

# 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明胡应麟《诗薮》

# 唐云:绝无乐府气。

清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朗如行玉山,可作白自道语。格高气浑、双关作收,弥有逸致。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飘举欲仙(首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严云:“天山”亦若“云海”,皆虚境。若以某处山名实之谓与“玉门关”不远,即曲为解,亦相去万里矣。又云:“由来”二句,极惨、极旷。又曰:似近体。入古不碍,真仙才也。

清王琦《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卖炭翁》

下一篇: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