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颊凝酥发抹漆":双颊肌肤如同凝酥般细腻,头发乌黑得好似涂了漆,
"眼光入帘珠的皪":目光透过帘子,明亮闪烁如同晶莹的珠子。
# 的皪:光亮,鲜明貌。
"故将白练作仙衣":因此用白色的素绢当作超凡脱俗的衣裳,
"不许红膏污天质":不让浓重的胭脂水粉污染自己天然的丽质。
"吴音娇软带儿痴":她说话带着娇柔婉转的吴地口音,还透着几分天真痴憨,
"无限闲愁总未知":心中有着无尽的忧愁,自己却浑然不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从古至今,美丽的女子大多命运坎坷,
"闭门春尽杨花落":紧闭着门,在屋内看着春天将尽,杨花纷纷飘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比喻:“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将佳人双颊比作凝酥,头发比作抹漆,眼睛比作帘后的明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佳人的美丽容貌。借代:“故将白练作仙衣”,以“白练”借代白色的衣裳,简洁而形象地表现出佳人衣着的素雅。对比:“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将白练代表的纯净素雅与红膏代表的浓艳世俗进行对比,突出佳人追求天然、高洁的气质。象征:“闭门春尽杨花落”,“春尽杨花落”象征着佳人美好青春的消逝和命运的凋零。
2. 分段赏析
首两句“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以“凝酥”喻肌肤莹润如玉,“发抹漆”状乌发浓黑如漆,触觉与视觉交织,极写佳人冰肌玉骨、容色摄人之美;“珠的皪”更以珠玉之光摹其眸光流转,既见其风华绝代,又暗藏“珠玉易碎”的隐喻,为后文“命薄”埋下伏笔。次两句“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借衣饰取舍抒写精神品格:“白练仙衣”象征超脱凡尘的高洁,“红膏污质”暗指世俗脂粉的浮艳,通过色彩与质地的对比,既凸显其天然去雕饰的本真之美,又隐含对“以色事人”传统女性命运的批判,赋予人物清冷孤傲的气质。后两句“吴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从形神刻画转向声情摹写:“吴音娇软”以地域特色语言渲染其温婉天真,“儿痴”状其未谙世事的纯真性情;而“闲愁未知”表面写其无忧无虑,实则暗含命运无常的伏笔,以乐景衬哀情,形成天真表象与悲剧内核的张力。末两句“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以议论升华至历史宿命:“自古”二字将个体悲剧纳入红颜薄命的永恒母题,赋予普遍意义;“闭门春尽”暗写佳人被隔绝于世的孤独,“杨花落”以暮春凋零之景喻芳华易逝,既呼应首联的绝美,又以苍茫意象深化生命无常的悲怆,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上一篇:宋·刘一止《冥冥寒食雨》
下一篇:宋·葛绍体《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