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zhī
·
·
qún
xiān
míng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3
qún
xiān
míng
bān
lóng
zàn
jiàng
rén
jiān
mèi
hǎi
biàn
sāng
tián
dōu
pán
táo
shú
sān
qiān
suì
cǎi
jīng
yún
rào
mèi
shuí
xìn
zhōng
bié
yǒu
shēng
mén
wài
luò
huā
suí
shuǐ
shì
xiāng
kàn
zūn
qián
zuì

译文

紫府之中众多神仙的名籍是极为隐秘的。五彩斑斓的龙,暂时降临人间展现妩媚姿态。大海变成农田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都不被记在心上,蟠桃成熟一次要历经三千年。露水滴落在彩旗上,云朵缭绕在衣袖间。谁能相信在那小小的壶中,另有一个奏响笙歌的地方。门外落花随着流水飘逝而去,相互对望,不要吝惜在酒樽前沉醉。

逐句剖析

"紫府群仙名籍秘":紫府之中众多神仙的名籍是极为隐秘的。

# 秘:即“秘”,秘密。,紫府:道家称仙人的居所叫紫府。

"五色斑龙":五彩斑斓的龙,

# 五色斑龙:身有五色花纹的龙,是仙人骑乘之物。

"暂降人间媚":暂时降临人间展现妩媚姿态。

# 媚:一作世。

"海变桑田都不记":大海变成农田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都不被记在心上,

# 海变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巨大。

"蟠桃一熟三千岁":蟠桃成熟一次要历经三千年。

"露滴彩旌云绕袂":露水滴落在彩旗上,云朵缭绕在衣袖间。

# 露滴彩旌云绕袂:露水打湿了彩色旗帜。云朵缠绕着衣袖。

"谁信壶中":谁能相信在那小小的壶中,

# 壶中:即壶中日月,也叫“壶天”,是道家所称的仙境。

"别有笙歌地":另有一个奏响笙歌的地方。

# 笙歌:歌舞场。

"门外落花随水逝":门外落花随着流水飘逝而去,

# 逝:流走。

"相看莫惜尊前醉":相互对望,不要吝惜在酒樽前沉醉。

# 尊前:即“樽前,”在酒宴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踏枝·紫府群仙名籍秘》是宋代词人晏殊写的一首词。宋朝崇尚道教,因此称这位皇族官员原为道教神仙,名列秘籍。词中提到他曾经经历过沧海桑田之变,见过蟠桃三千年一开花结果,如今只是暂时降谪人间。过片“彩旌云绕袂”表明他身为王公的仪仗服饰,但这仅是外表,他实际上是得道高人,像卖药老翁那样,壶中别有洞天。尽管他贵为王公,但毕竟是降谪人间。也许这位皇族官员在刘太后当政时并不得意,词中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仙境的向往。整首词通过神话与现实的交织,抒发了词人对时光、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赠给皇族中某一高官的道教词。宋朝尊崇道教,某皇族官员被视作神仙人物,其名载于秘籍。他历经沧桑,如今暂居人间。词中“彩旌云袂”描绘其王公仪仗,但实则修行高深,如卖药翁般拥有壶中洞天。虽贵为王公,却似被贬凡间,且在刘太后掌权时处境不佳。

2. 分段赏析

上片:“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龙,暂降人间媚。”开篇营造神秘奇幻的氛围,“紫府”点明仙人居住之地,“名籍秘”增添神秘色彩。“五色斑龙”这一形象奇幻绚丽,“暂降人间媚”给画面带来灵动之感,展现出仙界的超凡脱俗,吸引读者进入词人构建的神话世界,为下文情感抒发做铺垫。“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千岁。”进一步深化仙界的奇幻与超凡。“海变桑田”代表巨大的世事变迁,“都不记”体现仙人的超脱淡然。“蟠桃一熟三千岁”用夸张手法突出仙界时间漫长,与人间短暂时光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下片:“露滴彩旌云绕袂。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从神话回到现实场景,“露滴彩旌云绕袂”营造出空灵美妙的氛围。“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借典故暗示美好可能隐匿于不易察觉之处,增添了一种神秘和不确定感,也反映出词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探寻与思考。“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莫惜尊前醉。”是情感的升华。“门外落花随水逝”以落花流水象征时光匆匆流逝,画面感十足,给人以伤感。“相看莫惜尊前醉”则直抒胸臆,劝人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眼前时光,体现出词人对人生的热爱与珍惜,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四十六)》

下一篇:宋·朱翌《万竹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