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shū
mèi
·
·
guò
chéng
jiù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2
shān
jīng
zuì
guàn
chūn
shān
hén
jiǔ
hén
xiàn
yòu
cháng
ān
tàn
duàn
jīn
líng
mèi
chén
shuí
huàn
mén
huāng
yán
沿
bài
jǐng
fēng
yáo
qīng
màn
duì
dōng
lín
yóu
shì
céng
cháo
xiè
táng
shuāng
yàn
chūn
mèng
rén
jiān
duàn
dàn
guài
dāng
nián
mèng
yuán
néng
duǎn
xiù
qín
zhēng
bàng
hǎi
táng
piān
ài
shēn
kāi
yàn
xiē
chén
huā
wèi
jiǎn
hóng
yán
xiān
biàn
zhù
jiǔ
qiáo
xié
yáng
lèi
mǎn

译文

湖光山色间醉饮我早已见惯。那时我衣服上染遍了点点泪痕、斑斑酒痕。如今再次客居临安,可叹衣服破碎,积满灰尘无人浣洗。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唯有败井边青藤在风中摇曳。东邻梁间相对呢喃的,大概还是旧时筑巢于华堂的双燕吧!人间的春梦总是要做完的。奇怪的是,那段如梦的情缘竟会这样的短暂。还记得你在绣房里抚弄秦筝的情景,特别令我喜爱的是深夜里在海棠花下摆开宴席。不能再见到你跳舞了,你的歌声也从此沉寂,花儿仍不减当初的娇艳,可似花的容颜却已凋残。我久久地站立在河桥上,当要离去时,夕阳洒下了余晖,我的眼中不觉已充满了泪水。

逐句剖析

"湖山经醉惯":湖光山色间醉饮我早已见惯。

# 湖山:指西湖及湖边的高山。

"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那时我衣服上染遍了点点泪痕、斑斑酒痕。

# 渍:沾染。

"又客长安":如今再次客居临安,

# 长安:借指临安。

"叹断襟零袂":可叹衣服破碎,

# 断襟零袂:指衣服破碎。襟:衣领。袂:衣袖。

"涴尘谁浣":积满灰尘无人浣洗。

# 浣:洗涤。

"紫曲门荒":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

# 紫曲:指妓女所居的坊曲。

"沿败井、风摇青蔓":唯有败井边青藤在风中摇曳。

"对语东邻":东邻梁间相对呢喃的,

"犹是曾巢":大概还是旧时筑巢于华堂的双燕吧!

"春梦人间须断":人间的春梦总是要做完的。

"但怪得、":奇怪的是,

"当年梦缘能短":那段如梦的情缘竟会这样的短暂。

"绣屋秦筝":还记得你在绣房里抚弄秦筝的情景,

# 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是说承平时的歌筵酒宴。绣屋:指华丽的住所。

"傍海棠偏爱":特别令我喜爱的是深夜里在海棠花下摆开宴席。

"舞歇歌沉":不能再见到你跳舞了,你的歌声也从此沉寂,

"花未减、":花儿仍不减当初的娇艳,

"红颜先变":可似花的容颜却已凋残。

"伫久河桥欲去":我久久地站立在河桥上,当要离去时,

"斜阳泪满":夕阳洒下了余晖,我的眼中不觉已充满了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一首悼亡词。全词以“湖山经醉惯”起笔,通过一系列荒凉景象的描摹,展现了词人重游故地时触景伤情的深沉哀思。上阕以湖山旧景为引,细腻描摹往昔与爱妾共度的美好时光;下阕以“河桥”作结,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将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词章法严谨,意象绵密,以“斜阳”“泪眼”“残柳”等凄美意象,营造出哀婉动人的意境。词人运笔如泣如诉,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逝去爱情的刻骨追忆,将婉约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文英一生漂泊,曾多次寓居南宋都城临安。他有一位爱姬,两人感情深厚,常于西湖畔醉饮歌舞,共度美好时光。但不幸的是,分别后,爱姬去世。多年后,吴文英重返旧居,目睹物是人非的荒凉景象后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悼亡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通过描写重访南宋都城临安旧居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亡妾的深切追忆与人生无常的哀叹。词人描述“紫曲门荒”“败井青蔓”的萧瑟现景,借“谢堂双燕”暗喻朝代兴衰与情缘短暂;又追忆往日恩爱生活,与“红颜先变”的凄凉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将个体悲情升华为对生命易逝、世事无常的哲思,融合了悼亡之痛与历史沉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谢堂双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居东邻的家门亦已败落,但巢中栖着的还是当年华屋下的燕子,不仅写自己旧居的荒芜,也写东邻的变迁,反映出世事的沧桑和政治暗流,隐喻王朝的内部矛盾。同时又借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出自己的失却伴侣后的孤独悲凉。社会环境描写:“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描写出了重游故地时所见,荒凉景象,“紫曲”原指京都繁华坊曲,与“门荒”形成强烈反差——昔日的笙歌巷陌沦为断壁残垣,暗示社会地位的剧变与时代风气的衰颓。水井破败不堪,蔓草在风中摇曳,往日的繁华不见,只余感伤和叹惋。寓情于景:通过“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等句,勾勒出人去楼空的破败画面,荒凉之景写凄怆之情​。

3. 分段赏析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是吴文英重访临安旧居时悼念亡姬的感怀之作,全词以今昔对比为脉络,交织个人情殇与时代兴衰之叹。上阕以“湖山经醉惯”起势,以“湖山”暗指江湖漂泊,“醉”字点破借酒消愁的颓唐,“惯”字则强化了流离生涯的漫长与麻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的羁旅之悲在此被词人转化为“渍春衫”的具象化表达,酒痕与啼痕的叠加,既是个人飘零的写照,亦暗含家国飘摇的隐喻,将羁旅愁苦具象化,“涴尘谁浣”一句表明往日为自己换衣的爱姬已经不在,空留叹息。“紫曲门荒”“败井青蔓”等意象,勾勒出故居的颓败图景:朱门荒草、断井残垣、风中蔓草,共同编织成一幅南宋都城的“废墟图”。其中“风摇青蔓”的动态细节,以细微声响反衬死寂,暗示繁华消逝后的空虚。而“谢堂双燕”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将燕子栖于败宅的意象,从士族门阀的兴衰扩展至南宋权贵的崩塌。东邻的败落不仅是个人旧居的荒芜,更暗指朝廷内部倾轧与民生凋敝。双燕“对语”赋予其历史见证者的角色,燕巢未改而门庭已易,形成“物是人非”的强烈反差,暗讽南宋政权“偏安苟且”的颓势。典故既暗喻朝代更迭,又凸显词人孑然一身的孤寂。下阕转入回忆,以“春梦”喻情缘短暂,既承袭苏轼“事如春梦了无痕”的禅意,又以“须断”的强化命运无常之感。“但怪得”感慨情缘短暂。“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展现昔日的美好记忆,展现出爱妾的才情与美貌,与“舞歇歌沉”的人面凋零形成强烈反差,“花未减”与“红颜先变”的对照,揭示美好的短暂易逝,借物是人非的细节传递出刻骨追思。昔日的悲欢如过往云烟,梦一般逝去。故地重游词人要走了,却又舍不得离去,“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河桥、斜阳与泪痕构成苍凉意境,结句不言哀而哀自现,以“泪满”的饱和状态收束全篇,余韵悠长。斜阳余晖与泪水辉映,将个体悲情投射至历史长河,将个人悼亡升华为对时代衰颓的隐喻。全词虚实相生,今昔叠映,既展现词人“酒痕啼痕无限”的个体悲怆,又暗含“世事沧桑”的历史沉思。

4. 作品点评

吴文英的《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是一首凄婉动人的悼亡词。上阕以“湖山经醉惯”起笔,寥寥数语道尽漂泊岁月的沧桑。旧居重游,满眼衰败之景令人心生慨叹,以“谢堂双燕”的典故更暗喻世事变迁。下阕回忆往日的幸福欢愉,最终却定格在“花未减、红颜先变”的残酷现实。结尾“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以景结情,河桥、斜阳与泪痕交织成一幅苍凉剪影,对亡妾的追忆升华定格。全词语言凝练深沉,细密的意象既写眼前景又写旧时情,绵密深远,哀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过旧居,思故国也。读起句,可见“啼痕酒痕”、悲欢离合之迹;以下缘情布景,凭吊兴亡,盖非仅兴怀陈迹矣。“春梦”须断,往来常理,“人间”二字不可忽过。正见天上可哀,“梦缘能短”治日少也。“秦筝”三句,回首承平,“红颜先变”,盛时已过,则惟有斜阳之泪,送此湖山耳。此盖觉翁晚年之作,读草窗“与君共承平年少”,及玉田“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可与知此词。

清陈洵《海绡说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公远《春夜听雨》

下一篇:宋·辛弃疾《临江仙·老去浑身无著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