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
·
jiāng
jīng
fēng
mén
wài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liǔ
míng
qiáo
yīng
qíng
tái
yuàn
duǎn
pín
chūn
xiāng
dāng
shí
wēn
róu
biàn
便
shēn
xiāng
yùn
zhǎi
jiǔ
bēi
cháng
jiǎn
huā
jiàn
cuī
máng
gòng
zhuī
yóu
chù
líng
cuì
lián
zhào
héng
táng
shí
nián
mèng
liáng
西
yàn
guǎn
cháo
huāng
chóng
lái
wàn
gǎn
qián
huàn
jiǔ
yín
yīng
àn
huā
kuáng
chèn
cán
fēi
guò
cāng
máng
rén
lóu
shàng
píng
shuí
zhǐ
fāng
cǎo
xié
yáng

译文

浓密的柳荫把河桥遮藏,黄莺在清静的古台旧苑中鸣啭,我曾多少次骑着骏马到此处与你共度春光。还记得那次夜泊桥边,很快便进入了温柔之乡。我的词才显得笨拙,只顾与你共饮清觞。共剪灯花,那一宵过得太快太匆忙。还记得与你嬉游之处,青草铺就的小路上留下你轻盈的脚步,两舟相并,我与你荡漾于城南横塘。十年如梦,梦醒后倍觉凄凉。恰似那西湖上燕子飞去,人去楼空燕巢已荒。今日我重到葑门,百感交集,像从前一样唤酒品尝。急雨拍打着溪面,岸上的落花轻狂。又见到几只乌鸦掠过雾雨苍茫。而今又来到故人的楼上,还有谁能与我凭栏远眺,指点芳草斜阳。

逐句剖析

"柳暝河桥":浓密的柳荫把河桥遮藏,

# 柳暝河桥:日暮时停舟于杨柳掩映的河桥之下。暝,日落黄昏之时。河桥,苏州河上的小桥。

"莺晴台苑":黄莺在清静的古台旧苑中鸣啭,

# 莺晴台苑:晴日登上莺声婉转的苏州台苑。台苑,指苏州姑苏台的苑圃。

"短策频惹春香":我曾多少次骑着骏马到此处与你共度春光。

# 短策:短的马鞭。《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己短策,苟过华臣之门,必骋。”孔颖达疏:“策,马捶也……必为短策者,私助御者,不欲使人知也。”策,马鞭。

"当时夜泊":还记得那次夜泊桥边,

"温柔便入深乡":很快便进入了温柔之乡。

"词韵窄":我的词才显得笨拙,

# 词韵:词致气韵。唐杨炯《〈王勃集〉序》:“兄勉及勮,磊落词韵,铿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

"酒杯长":只顾与你共饮清觞。

"剪蜡花、壶箭催忙":共剪灯花,那一宵过得太快太匆忙。

# 壶箭:古代的计时仪器。铜壶装水滴漏,壶中有箭标识时辰。北齐邢邵《献武皇帝寺铭》:“晓夜自分,不劳鸡鹤之助;六时靡惑,非待壶箭之功。”,蜡花:蜡烛燃点时,烛心结成的花状物。唐李商隐《独居有怀》诗:“蜡花长递泪,筝柱镇移心。”,剪:一作翦。

"共追游处":还记得与你嬉游之处,

"凌波翠陌":青草铺就的小路上留下你轻盈的脚步,

# 凌波翠陌:与美人在岸上遨游。凌波,女子步履轻盈貌。翠陌,长着青草的道路。

"连棹横塘":两舟相并,我与你荡漾于城南横塘。

# 连棹横塘:与美人在水上遨游。棹,船桨,指船。横塘,一个连一个的池塘。

"十年一梦凄凉":十年如梦,梦醒后倍觉凄凉。

"似西湖燕去":恰似那西湖上燕子飞去,

# 似西湖燕去:“似西”二句:形容人去楼空如燕去巢荒。西湖吴馆,作者经常住宿的地方。此处指佳人离去。

"吴馆巢荒":人去楼空燕巢已荒。

# 吴馆:原指春秋吴王夫差所筑的馆娃宫,遗址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山,这里喻指苏姬住处。

"重来万感":今日我重到葑门,百感交集,

# 万感:种种感触。

"依前唤酒银罂":像从前一样唤酒品尝。

# 银罂:银质或银饰的贮器,用以盛流质。唐杨巨源《石水词》之一:“银罂深锁贮清光,无限来人不得尝。”

"溪雨急":急雨拍打着溪面,

"岸花狂":岸上的落花轻狂。

"趁残鸦、飞过苍茫":又见到几只乌鸦掠过雾雨苍茫。

"故人楼上":而今又来到故人的楼上,

"凭谁指与":还有谁能与我凭栏远眺,

"芳草斜阳":指点芳草斜阳。

#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夕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是宋代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细腻笔触回忆往昔,描绘河桥柳暗、台苑莺啼的春日盛景,刻画与友人夜泊时填词饮酒、剪烛畅谈,携手同游翠陌、连棹横塘的欢乐团聚场景;下片聚焦当下,写十年后故地重游,眼前溪雨骤急、岸花狂舞,残鸦飞过苍茫暮色,触景生情,抒发爱妾离去后的孤寂凄凉与万千悲感。全词今昔对比,情景交融,语言典雅,意境苍茫,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文英乘船从鹤江(即白鹤溪)前往南宋都城临安,途中于苏州东城的葑门暂泊。葑门外的溪流一带,承载着他与苏州去妾诸多过往:此地或是他们曾经的爱巢,一同漫步、嬉戏之处,更可能是情定之所。如今旧地重游,往昔的甜蜜与温馨瞬间涌上心头,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情难自已之下,作者挥笔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怀人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旧感怀词。词作描绘了往昔与友人春日共游的欢乐场景,展现重游故地时溪雨岸花、苍茫残鸦的萧瑟之景,今昔对照,表达出十年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与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对偶:“柳暝河桥,莺晴台苑”运用对偶,极为工巧。从视觉角度描绘春景,“柳暝”对“莺晴”,一暗一明,“暝”字赋予河边杨柳如烟似雾的朦胧美感,仿若暮色轻柔地为其披上薄纱,丝丝缕缕尽现娇柔,将静态之柳写得富有动态变化;“莺晴”则别具匠心,避开直接写黄莺啼鸣的俗套,借“晴”字烘托出阳光洒落台苑的明媚场景,黄莺于其间欢畅穿梭、鸣声婉转,活泼之景跃然纸上。侧面描写:“短策频惹春香”作者不明言出游,仅通过屡屡携带着短杖这一细节,让读者仿若看见他频繁穿梭于春日美景中的身影,暗示其多次出游踏春;同样,不正面铺陈花开的热烈绚烂,而是凭借短杖在路上不断沾染的馥郁香气,侧面点出沿途早已是姹紫嫣红、花香四溢。对比:开篇“十年一梦凄凉”运用对比手法,短短六字,却有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将过去欢聚的漫长时光与如今回首时“一梦”的短暂虚幻相对比,十年光阴,曾经的甜蜜如今已如泡影消散无影,心境也随之从往昔的欢乐坠入如今的“凄凉”深渊,瞬间为全词定下哀伤基调,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岁月流转带来的沧桑巨变,以及词人内心的沉痛落差。互文:“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采用互文的技法。从意象选取上,以西湖、吴馆两地为依托,选取“燕去”“巢荒”这两个极具衰败感的画面,委婉而深刻地比喻自己与苏、杭二妾的生离死别。表面看是在描述两地建筑的荒芜,实则相互呼应,强化凄凉氛围,含蓄表达背后是深沉伤痛,唯有知晓背后故事之人,才能真切领会其中深意,照应:“重来万感,依前唤酒很罂”,“重来”呼应上片“当时”,“唤酒”勾起夜泊对饮回忆,形成今昔对照。添“万感”“依前”,凸显今昔场景似而情异,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词人借酒浇愁更添悲戚,尽显内心复杂矛盾,让读者感同身受。情景交融:“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绘眼前实景,急雨敲溪、岸花狂舞、残鸦乱飞,既是自然之景,又与词人爱妾离去的悲戚相融,景凄情哀难辨,情绪由凄怨趋激动,笔调从吞咽转倾泻,辞随情变,达景语皆情语之境。以景结情:“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词人望爱妾旧居人去楼空,方点明“故人”与同住地,孤独中“芳草斜阳”添怀旧伤感,暗示时节,情绪与笔调从激动回凄怨,借景抒情,余味无穷,令读者意犹未尽。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柳暝河桥,莺晴台苑”以工整秀丽的对偶句描绘苏州春景。“暝”字将河边桥畔杨柳的浓密娇柔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莺晴”一词更是别具匠心,不直接写黄莺在晴天的台苑中啼啭,却以独特的遣词展现出春日的生机。此句写景,为后文引出作者及他所思念之人做了铺垫。“短策频惹春香”一句,虽未明言出游,却通过“屡携短策”暗示作者多次出游的情形。也不直接写花开,而是以短策频频沾惹春香,侧面表现出沿途春花盛开的景象。前文写柳,此处写花,丰富了春景,且前文未点“春”字,此处补点,避免了重复,自然地从春景引出作者。接着,“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在时空和人物关系上有了一个大的跳跃。从苏州较大的范围缩小到葑桥附近,从整个春日浓缩到一个夜晚,从独游扩展到两人同泊,或许这还是他们初次定情的时刻。“温柔乡”本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常用词语,但作者将其拆开,分别置于句首和句末,中间插入“便入”和“深”字,既表现出情急事谐,又凸显了情挚梦甜,化旧成新,精警有力。“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描写夜泊时两人对饮的情景。作者身为填词老手,却嫌词韵狭窄,并非真的感叹词体拘才,而是强调两情欢洽,一时难以尽情抒写。烛花频剪,时光飞逝,记时的壶箭本按定时移动,却让人感觉它在忙着相催,这无非是因为人因欢饮而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使得这平常的情节通过曲折的表达显得不平常。最后,“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再次在时空关系上发生变化,回忆两人的游踪。或在陆上翠陌,看她如洛妃般“凌波微步”;或两人同舟连棹,游于苏州城西南的横塘一带。内容丰富且通过对偶句集中描写,与开篇的写景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下片以“十年一梦凄凉”开启,点明从往昔的欢聚到如今已过十年,旧事如梦,欢乐已化为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运用互文对偶的手法,以西湖、吴馆中的燕去巢荒,比喻自己与苏、杭二妾的生离死别,这种隐晦的表达只有了解其中故事的人才能明白其所指。“重来万感,依前唤酒倾罂”,“重来”与上片的“当时”相呼应,“唤酒”与上片的“酒杯长”相呼应。“万感”“依前”二词,使今昔之事虽略同,但情感却截然不同,让人感受到作者沉吟呜咽、凄怨欲绝的心境。“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描绘了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急雨打击着溪面,岸花随风狂舞,无助的残鸦飞过苍茫的天空。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同样凄迷,情绪由凄怨渐入激动,笔调也由吞咽转为倾泻。情与景相融合,且作者在景物描写上安排细致,如“花”字上片未用,留在此处;“残鸦”表明是黄昏而非深夜,不露针线痕迹。结尾“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以景语结束叙事。作者在船上远望故人旧时居住的房屋,人去楼空,此时才点出“故人”以及二人曾同住之地。事与地皆无人可与共同指点,只能孤独回忆,“芳草斜阳”更增添了怀旧伤感之情,也进一步点明了季节和时候。情绪由激动重回凄怨,笔调也由倾泻转回吞咽,借景物渲染,余情无限。

4. 作品点评

全词语言缜密、脉络清晰,巧用景物渲染气氛,情思绵绵不尽。开篇以春景铺垫欢情,后续借急雨、残花等景,或烘托喜悦,或映衬悲戚,让读者身临其境。词作虽终,余情袅袅,耐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岁晏》

下一篇:宋·朱淑真《独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