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望楚江分":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
# 楚江分:长江由西而来,至湖北石首分两道入洞庭湖,故言分。楚江,以其地古属楚国,故称。
"水尽南天不见云":南面水天一线上无白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日落时分一派秋色,望来长沙正远,
# 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不知何处吊湘君":不知哪里可去凭吊湘君。
# 湘君:湘水之神。传说舜妃娥皇、女英死于江湘间,为湘水之神,世称湘君或谓舜即湘君,也有仅以娥皇为湘君者。
"南湖秋水夜无烟":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
# 南湖:指洞庭湖。因在岳州西南而称。指洞庭湖。因在岳州西南而称。
"耐可乘流直上天":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 耐可:哪可,安得,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
# 就:一作“问”。,且:姑且。
"将船买酒白云边":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洛阳才子谪湘川":洛阳才子贾谊都被贬到湘江,
# 湘川:指湘江一带。,洛阳才子:指汉代贾谊,曾贬谪长沙。贾谊才华颇富,因是洛阳人,故称洛阳才子。此处代指贾至。至亦是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
"元礼同舟月下仙":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 元礼:谓东汉河南尹李膺。膺字元礼,与郭泰相善,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膺由洛阳还故乡,至河边相送之车辆达数千,膺独与郭泰同舟而济,时人羡之,谓之如仙。这里用李膺比李晔。
"记得长安还欲笑":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
# 记得长安还欲笑:“记得”两句,化用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句意,又翻进一层,说当时身在长安还想笑,而不知西天在何处,意即此中泛舟游赏之乐即欲寻之西天之乐也。
"不知何处是西天":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 西天:指长安。
"洞庭湖西秋月辉":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
"潇湘江北早鸿飞":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 鸿:鸿鹄,即天鹅。,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故称潇湘。
"醉客满船歌白苎":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
# 白苎:即《白纻歌》,清商调曲,为江南吴地歌舞曲。
"不知霜露入秋衣":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帝子潇湘去不还":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
# 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九歌·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之句,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堕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空余秋草洞庭间":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
# 淡扫明湖开玉镜:“淡扫”两句意为:明净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君山耸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图画。玉镜:形容湖面清澄如镜。
"丹青画出是君山":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 君山:山名,又名湘山、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丹青:指绘画用的颜料,代指图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记事诗。描述了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与遇赦东归的李白以及谪居岳州的贾至相遇,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遂写下这组诗记录。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与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在自然美景中寄寓了复杂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句通过一“扫”一“画”,湖光山色互相衬托,静中有动,化静为动,使得全诗风神摇曳,灵动圆转,充满画意美。用典“不知何处吊湘君”句巧用“湘君”典故,这里并非真的要寻找湘君所在之处去凭吊,而是借用典故融入历史的沧桑感,暗含自己对人生际遇、家国命运的深沉感慨。渲染:“日落长沙秋色远”,日落、秋色,点时、点季节,渲染凄凉氛围,落日余辉,映照湖上,浮光曜金。,将自然景象转化为情感载体,既突出了秋景的壮阔与苍凉,也暗喻了诗人漂泊江湖的孤寂心境。烘托:“日落长沙秋色远”长沙为潇湘名城,相去洞庭数百里,日落、秋色绵延至长沙,可谓远矣,通过自然景象让“秋色远”的意境从侧面烘托诗人愁思之远。拟人:“且就洞庭赊月色”句中以“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实现以人化景,以景显情的效果,暗合“天地与我并生”的意境。起兴:“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句以湘君、湘夫人起兴,牵引哀婉的神话传说,给诗意笼罩一层迷离惝恍的云雾,撩拨情思,使人沉醉在渺茫悠远的意境中。首尾呼应: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与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首尾遥相呼应。其一着重描摹洞庭雄浑壮阔之景,组诗其五则是倾力勾勒洞庭湖山秀雅空灵之韵。动静结合:“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句通过一“扫”一“画”,湖光山色静里含动,变静为动,令得全诗风姿摇曳,灵转自如,满溢画意之美。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作为全组诗之开篇,以如椽巨笔勾勒八百里洞庭的浩渺苍茫,巧妙融入远古潇湘的凄美传说,在怀思吊古间,暗涌着幽微深沉的哀愁。首句“洞庭西望楚江分”,极目远眺,绘尽洞庭湖与长江水的交汇之势;次句“水尽南天不见云”,视角一转,展现南眺时水天相接、云影全无的壮阔图景。两句皆从大处泼墨,将洞庭的雄浑浩瀚展现得淋漓尽致,堪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咏洞庭名句相提并论。第三句“日落长沙秋色远”,借日落、秋色点明时节,渲染出凄清氛围。落日余晖洒在湖面,波光粼粼,而秋色绵延至百里外的长沙,既写空间之远,更衬愁绪之长。此时,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苍茫意境扑面而来,诗人心中“目渺渺兮愁予”的怅惘愈发浓烈,遂有末句“不知何处吊湘君”。此句在空茫悠远的意境中,寄寓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哀情隐现。“不知”之问,意味深长:湘君为家国捐躯却无处寻觅,此其一;诗人空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欲效湘君而不得,此其二。第二首诗内蕴丰赡,妙意环生,自有悠悠不尽的情韵流转。首句落笔写景,既点出季节,又暗叙泛舟洞庭之事。洞庭位于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多爱咏叹洞庭,佳句迭出,而“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似未作精细描摹,却天然去雕饰,语淡意浓,引人遐思。夜来湖上,烟霭有无本最难察,偏能见到“无烟”,足见湖面光明澄澈——虽未直写月色,而月色已隐现其中,笔法高妙。清秋之夜,月华洒满南湖,境界澄澈如画卷,读之若闭目可触,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含蕴形象的诗语淡而有味,其精妙处非具体描摹所能及。在月色净化的澄明境界中,最易让人忘却尘世得失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正激起“谪仙”李白羽化登仙之想,故有次句“耐可乘流直上天”之问。传说天河通海,诗人此想看似天真,却间接透露出月景的迷人魅力。然而诗人并未真欲上天,后两句转写泛舟赏月、饮酒抒怀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仿佛在说:并非青天不可上,亦非不愿上,只因洞庭月色太美,不妨暂且留驻人间。此中情意,与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的意境异曲同工。李白曾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此语恰是“赊月色”中“赊”字的最佳注脚,却仍未尽此字之妙。“月色”本不可“赊”,然着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宛如富有的主人,慷慨出借湖光月色、清风山景等无价之宝。一个“赊”字,让人与自然有了亲切对话,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堪称妙绝。其《送韩侍御之广德》中“暂就东山赊月色”之句,正可与此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自当有酒相伴,故引出末句“将船买酒白云边”。明明身在湖上,却言到白云边买酒——原是洞庭辽阔,水天相接,湖畔酒家仿佛隐在白云深处。此句既写出湖面壮阔,又与“直上天”的奇想呼应,将人间酒家移入仙境,既为即景之语,又充满奇情异趣,令全诗情韵更丰。全诗之妙,不在景物描摹的工致,而在即景发兴的灵思、奇特非凡的想象与独到的铸词造语,能启人逸思。正如谢榛所言“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通篇韵味浑然,不可句摘,正是诗之化境。第三、四首诗及第一首末句的“不知”虽同字却异义,彼此相映而不重复。首章“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非真欲寻觅湘君遗迹,实借典故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第三首“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谓昔日在长安求西天之乐而不得,今泛舟尽欢,何须再寻缥缈乐境;第四篇“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则状写众人醉心洞庭月色船歌,陶然忘归,竟未察觉秋霜夜露透湿衣襟。三个“不知”各循情境生发,或寄怀古幽思,或含今昔之慨,或绘沉醉之态,妙在同字异趣,各尽其妙。第五首诗与组诗之首首尾遥相呼应。若说第一首着力铺陈洞庭的雄伟壮阔,此篇则倾心勾勒洞庭山水的娟静空灵之美。首句“帝子潇湘去不返”,正与第一首“不知何处吊湘君”形成呼应,延续思古吊怀之情;次句“空余秋草洞庭间”,写诗人舟中环顾,不见湘君踪影,唯见秋草寂寂,萧瑟之意与悲秋之情浑然交融。诗的前两句以湘君、湘夫人传说起兴,哀婉的神话为诗意蒙上惝恍迷蒙的氛围,撩拨情思,让人沉浸在渺茫悠远的意境中。后两句具体描绘洞庭与君山的湖光山色。第三句“淡扫明湖开玉镜”以拟人笔法,写月光轻抹湖面,湖面如美人展开玉镜,一“扫”一“开”相映成趣,皎洁月色与沉静湖面相辉,勾勒出一幅明静娟秀的洞庭玉镜图。结句“丹青画出是君山”从色彩角度着笔,不说君山如画,而谓“丹青画出”,更显色彩鲜明,画面灵动。一“扫”一“画”之间,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化静为动,使全诗风神摇曳,满溢画意之美。后世如刘禹锡“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一螺青髻鉴中心”、黄庭坚“银山堆里看青山”等咏君山名句,虽各有妙思,却不及李白此诗自然优美。实则诗人点染君山、凭吊湘君,亦为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故吴逸一谓此组诗与《远别离》同含忧国之情,不为无见。
# 郭云:洞庭诸作不专写景,须看他一段无咧之思。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太白《洞庭》五绝,结句三用“不知”二字,亦强弩之末也。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
# 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将晓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晓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极有次第可观。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远别离》托兴皇、英,正可互证。
明吴逸一《唐诗正声》
# 敖子发曰:游览诗妙在缀景而略写怀古之意。此诗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落句感懊之情深矣。
明张含、杨慎《李杜诗选》
# 此诗之妙不待赞。前句云“不见”,后句“不知”,读之不觉其复。此二“不”宇决不可易,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诗,取其流畅,不似后人之拘拘耳。
明杨慎《升庵诗话》
# 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太白所长在此,他人不及。末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认做用湘君事。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唐云: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思吊之。幼邻(贾至)亦云“白云明月吊湘娥”,白盖反其语意尔。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钟云:此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误看作用湘君事(“日落长沙”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吊泛然者,读《远别离》当自知之(“不知何处”句下)。又云:贾诗“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李盖就其诗意而反之。吴敬夫云:登眺山川,感慨系之,自是人情所有。或谓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吊之。或谓湘君指杨妃,明皇无从而吊,纷纷傅会,大误后学,不可不知。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此作以神胜。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即目伤怀,含情无限,二十八字,不减《九辩》之哀矣。解者求其形迹之间,何以会其神韵哉!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妙在“不知何处”四字,写得湘妃之神缥缈无方,而迁谪之感令人于言外得之,含蓄最深。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此诗写景皆空灵之笔,吊湘君亦幽邈之思,可谓神行象外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潘稼堂云:只言“日落”,未说到“月”。此首伏末首。谢云:前二句,景之远;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将晓月。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其五不言月,想是天晓也。此首应第一首。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惊心迟暮,含思无限。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谓贾谊也。贾至亦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后汉李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用此以拟李晔。二人俱谪官,故用桓谭《新论》中“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之语,以致其思望之情。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周珽曰:前首下联,景中含情,落句吊古;此首下联,情中见景,落句悲今。真景实情,互相映发,凌厉千古。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岂乐时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刘须溪曰:自是悲壮。
明张含、杨慎《李杜诗选》
# 稼堂云:不言月,想是天晓也。此首应第一首。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谢云:前二句,景之远;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将晓月。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贾生比至,惜其谪;元礼指晔,美其名。二子虽流落于此,能不复思长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识为“西天”耳。四诗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烦乱可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潘稼堂曰:乘流直可“上天”,故将船买酒,可至“云边”也:无非形容月色之妙。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天不可乘流而上,聊沽酒以相乐耳。“赊”者,预借之意,时盖未有月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钟云: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钟云:水月静夜,身历乃知(“南湖秋水”句下):谭云:“耐可”,丑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上一篇:唐·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下一篇:唐·温庭筠《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