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ī
hào
tán
chán
yóu
shān
shān
zhōng
sǔn
chū
zhī
tóng
cān
bǎn
zhǎng
lǎo
zuò
sh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cóng
lín
zhēn
bǎi
zhàng
yǒu
héng
zhī
shí
tóu
lái
cān
bǎn
shī
liáo
píng
bǎi
shù
wèn
tuò
lóng
ér
yóu
néng
shuō
jūn
zhī

译文

山林中的竹林高达百丈,法嗣众多如横生的枝条。不必害怕那布满石头的崎岖山路,快来参拜这“玉版长老”。姑且凭借柏树子,去询问那刚破土的“箨龙儿”。就连瓦砾都还能言说禅理,这位“君子”又怎能不知晓呢?

逐句剖析

"丛林真百丈":山林中的竹林高达百丈,

"法嗣有横枝":法嗣众多如横生的枝条。

# 横枝:玉板、横枝,竹笋也。

"不怕石头路":不必害怕那布满石头的崎岖山路,

"来参玉版师":快来参拜这“玉版长老”。

"聊凭柏树子":姑且凭借柏树子,

"与问箨龙儿":去询问那刚破土的“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就连瓦砾都还能言说禅理,

"此君那不知":这位“君子”又怎能不知晓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朋友器之好谈禅却不喜游山,山中笋出为契机创作。诗中运用双关等手法,将“丛林”“法嗣”等禅语与山中竹林、竹笋自然结合,把竹笋比作“玉版师”,以轻松诙谐的语言,邀请朋友来山中参访“玉版师”,借“柏树子”询问“箨龙儿”,充满趣味。同时暗含即便瓦砾都能“说法”,竹笋更应知晓禅意的调侃意味。全诗语言幽默风趣,巧妙融合禅理与生活场景,既展现出苏轼对禅理的思考,又体现了他与朋友之间轻松有趣的互动,充满生活情趣与文人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丛林”本指和尚聚集修行的处所,这里借指山林。“百丈”形容山林的幽深广袤。“法嗣”是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的弟子,这里巧妙地将竹笋比作禅门的法嗣,“横枝”则形象地描绘出竹笋从竹林中横生而出的姿态,暗示着禅理如同竹笋般,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繁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为后文将竹笋称为“玉版师”做了铺垫。“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此句劝说刘器之不要害怕山路上的艰难险阻,要前来参拜“玉版师”,即山中的竹笋。表面上是在说去山中寻找竹笋,实际上是用参禅的行为来比喻,鼓励器之不要畏惧生活中的困难,要勇于去探寻生活中的禅意和乐趣,体现出苏轼对禅理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朋友的一种戏谑式的鼓励。“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柏树子”在禅门中常被用作具有禅意的象征之物。“箨龙儿”是竹笋的别称。苏轼说姑且凭借着柏树子去询问竹笋,仿佛柏树子和竹笋之间能够进行禅理的交流。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和趣味,以一种奇特的想象,将自然景物与禅理相联系,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禅意氛围,也表现出苏轼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禅理的独特感悟。“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在禅的境界中,世间万物皆能说法,瓦砾这样平凡的事物都能蕴含禅理、讲述佛法。那么,作为“玉版师”的竹笋,又怎么会不懂得禅理呢?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万物皆有佛性、皆含禅理的观点,同时也再次呼应了前文将竹笋视为禅门法嗣的比喻,使整首诗的禅意得到了升华,表达出苏轼对禅理广泛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深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准《偈十二首(其六)》

下一篇:宋·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