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面都成醉梦":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
# 粉面:粉嫩洁白之面。
"霜髯能几春秋":而我鬓白余生有几。
"来时诵我伴牢愁":初见之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
# 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汉书·扬雄传》:“又旁《离骚》作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名曰《畔牢愁》。”注:“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一见尊前似旧":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诗在阴何侧畔":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
# 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
"字居罗赵前头":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嗣之上。
"锦囊来往几时休":诗囊往来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 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
"已遣蛾眉等候":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为我整理诗囊。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这是一首悼亡词,以深情追忆为题材,通过上片“自叹年老,梦中见夫人容颜,感慨其为知音”,下片“赞美夫人诗书才华,感念其知音相伴与内助之功,表达对诗友的期盼敬重”,生动展现了作者对亡妻深切怀念之情,短短篇幅中融汇知音之叹、内助之思与诗友之盼,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温情,主题深刻动人。
2. 写作手法
借代:“粉面”借代年轻貌美的女子,可能指作者的亡妻或友人等相关人物,以局部代整体,生动地描绘出记忆中女子的形象。“蛾眉”也是借代,常用来指代女子,这里指作者所等待的人,增添了诗歌的形象感和含蓄美。用典:“伴牢愁”化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愁苦之作,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中,“阴何”指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罗赵”指罗晖、赵袭,通过这几个典故,称赞了对方的诗才和书法水平之高。“锦囊”则化用了《新唐书・李贺传》中李贺背锦囊收集诗句的典故,用来指代诗歌创作和彼此之间的诗词往来。对比:上片“粉面 的青春美好与“霜髯 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的怀念。虚实结合:“粉面都成醉梦”是虚写,是作者在回忆或梦境中见到的女子形象;“霜髯能几春秋”是实写,写自己现实中的衰老状态。“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中,“锦囊来往”是对过去诗词往来的回忆,为虚写,“已遣蛾眉等候”是当下的行为,是实写,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自叹衰老。往昔青春岁月在浑浑噩噩中悄然流逝,如今两鬓斑白,不知余生还有多少时日。这般好景不再的感慨,尽显叹老嗟衰的愁苦心境。“来时”两句,则着眼于作者与诗友的情谊。诗友每次来访,总会吟诵作者抒发愁绪的篇章,这里作者借扬雄的《畔牢愁》指代自己的愁苦之作,足见两人即便分离,也彼此牵挂,愁闷难消,所以每次相见,在酒樽之前,都如老友重逢般亲密无间。“诗在”两句是对诗友才华的高度称赞。化用杜甫诗句与卫恒语意,表明诗友诗作堪比南北朝名家阴铿、何逊,书法造诣亦在罗晖、赵袭之上。虽外界对其赞誉有加,但作者言辞间仍觉其才华远不止于此。结尾两句,巧用《新唐书・李贺传》中李贺背锦囊收集诗句的典故,表达希望与诗友诗词往来不止的心意,还特意安排侍女等候诗友来诗,对诗友的期盼与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围绕词人的生平经历展开,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词中追忆往昔诸多事迹,一方面将对方视为难得的知音,惺惺相惜;另一方面,着重彰显对方在生活里作为贤内助所付出的辛劳,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对其在诗书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华予以高度称赞。全词篇幅短小精悍,却将种种真挚情意汇聚其中,字里行间满是殷切之意,令人动容。
上一篇:宋·谢翱《芭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