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岸":江南的岸边,
"柳枝":柳枝摇曳。
# 柳枝:为词中反复出现的伴唱声。此外,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江北岸":江北岸边,
"柳枝":柳枝摇曳。
"折送行人无尽时":折柳送别行人没有尽头的时候。
"恨分离":怨恨离别。
"柳枝":柳枝啊。
"酒一杯":喝一杯酒,
"柳枝":柳枝摇曳。
"泪双垂":眼泪成双落下。
"柳枝":柳枝啊。
"君到长安百事违":您到了长安,恐怕诸事不顺。
# 违:不顺心。,长安:汉唐时京城,借指宋之汴京,即今之西安市。
"几时归":什么时候能够归来。
"柳枝":柳枝啊。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在江岸送别行人的场景,体现了送行者不断折柳送别,饱含对分离的深深恨意。送别的过程中,送行者饮酒落泪,表达出对行人到长安后可能诸事不顺的担忧,同时也表达出急切盼望行人归来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恨分离”一句,女子送别丈夫,痛苦至极,没有委婉含蓄,而是直接喊出“恨分离”,将离别时内心的痛苦、不舍与怨恨等复杂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简洁有力地传达出她对分离的痛恨。
3. 分段赏析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开篇以地理意象起兴,通过“江南岸”与“江北岸”的对比,展现广阔的送别空间。“柳枝”的重复吟唱,既点明词牌,又暗合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奠定离别基调。“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直接点明离别主题,“无尽时”强调离别之频繁,“恨分离”直抒胸臆,表达对离别的怨恨与不舍。“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通过“柳枝”的间隔吟唱,配合“酒一杯”与“泪双垂”的具体描写,生动刻画送别时的伤感情态,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由送别转向别后牵挂,“百事违”表达对行人处境的担忧,“几时归”的追问则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中,“柳枝”一词共出现六次,这一巧妙设计有着双重深意。从音乐性角度来看,它作为和声部分,契合了乐曲韵律的需要,使整首词在吟唱时更具节奏感与和谐美;而从情感表达层面来说,“柳枝”自古便是离别的象征,六次反复咏叹,恰似诗歌中的重章叠句,让情感在回环往复间层层递进。每一声“柳枝”都如同一缕愁思,不断渲染着离别的氛围,使得不舍之情愈发浓烈,极大地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萦绕心头的离情别绪。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重九旧韵》
下一篇:宋·刘辰翁《金缕曲·闻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