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chú
xuě
zhōng
huáng
shī
shì
sòng
jiǔ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guān
yòu
huáng
jiǔ
yáng
zhōu
yún
què
cóng
yuán
fàng
zhǔ
zhàng
yǒu
shēng
lái
zuò
duì
xuě
kān
lìng
bǎo
nuǎn
chuán
yīng
yàn
míng
zhāo
shēn
sān
chǐ
gāo
zhěn
chuáng
tóu
shàng

译文

关右的土酥色泽如酒般澄黄,扬州的云液质地却似乳酪酥润。本想效仿左慈寻杖化龙而去,忽有酒友曲生来到座旁。面对大雪难以求得温饱,隔船喧闹的歌舞声想必已令人厌倦。明日积雪或将深达三尺,但高卧床头仍有一壶酒相伴。

逐句剖析

"关右土酥黄似酒":关右的土酥色泽如酒般澄黄,

"扬州云液却如酥":扬州的云液质地却似乳酪酥润。

"欲从元放觅拄杖":本想效仿左慈寻杖化龙而去,

# 从:一作“従”。

"忽有曲生来坐隅":忽有酒友曲生来到座旁。

"对雪不堪令饱暖":面对大雪难以求得温饱,

"隔船应已厌歌呼":隔船喧闹的歌舞声想必已令人厌倦。

"明朝积玉深三尺":明日积雪或将深达三尺,

"高枕床头尚一壶":但高卧床头仍有一壶酒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开篇以“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描绘了不同地方美酒的特色;“欲从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用典,增添了文化韵味。诗人面对除夜雪景,感慨“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既有对寒冷的感触,也有对他人狂欢的复杂情绪。尾联“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想象明日积雪深厚,而自己有酒相伴。全诗描绘了除夜雪中作者的生活情景,体现了与友人黄师是的情谊,也流露出被贬逐客的复杂心境,以细腻笔触展现了生活场景与情感交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诗人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将关右的土酥比作黄色的酒,形象地写出了土酥的色泽与质感,给人以浓郁、醇厚之感;又把扬州的云液形容为如酥般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云液的柔和、滑润。通过这种跨地域的物产对比与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风物,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新奇而美妙的氛围,引发读者对两地特产的遐想。颔联:“欲从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此联运用典故,“元放”指左慈,传说他能施展仙术。诗人说想要向元放寻觅拄杖,暗示了一种对超凡脱俗、神奇事物的向往。而“曲生”是酒的别称,忽然有曲生来到座位角落,巧妙地将酒引入诗中,与首联提到的“云液”相呼应,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奇幻色彩,仿佛酒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能在诗人的想象中化身为客,来到身边。颈联:“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此联由前面的物产、想象转向了现实情境。诗人面对雪景,感到无法仅靠它来获得饱暖,流露出对现实生活中物质需求的关注以及一丝无奈。而“隔船应已厌歌呼”则通过想象,写出了对岸船上的人或许已经厌倦了歌舞欢呼,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场景的生活状态,有人在欢歌宴饮,有人却在为温饱发愁,隐含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思考和感慨。尾联:“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积玉”形容雪堆积得像玉一样深厚,描绘出一幅洁白、纯净的雪景画面。在这样的雪景中,诗人想到自己床头还有一壶酒,于是决定高枕而卧,悠然自得地享受这雪天与美酒相伴的时光。这一联既与前文的“曲生”“云液”相呼应,再次强调了酒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展现出诗人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即便外面的世界有着种种不如意,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凭借着酒和对生活的热爱,找到一份宁静与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敦儒《相见欢·泷州几番清秋》

下一篇:宋·葛绍体《东阳道中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