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归梦寄西风":多年以前我就有了弃官回乡务农的念头,
"此去真为田舍翁":这次终于能够如愿归田做一个老农了。
# 田舍翁:年老的庄稼汉。时作者买地于常州宜兴,故云。
"剩觅蜀冈新井水":今日更是找到蜀冈的井水,
# 蜀冈:井名。井在扬州,唐陆羽评为“天下第五泉”。蜀:竹西寺后的山冈。,剩:—作多字讲。
"要携乡味过江东":我要喝着这具有家乡味道的水到常州去。
# 江东:此指宜兴,从扬州去宜兴要渡过长江。,乡味:据说蜀冈上的井水味道与四川的江水相似,相传与岷江相通,故被苏轼称为乡味。
"道人劝饮鸡苏水":道士们总是劝人喝鸡苏水,
# 鸡苏:药用植物,可以用作饮料。
"童子能煎罂粟汤":童子会熬莺粟汤。
# 罂粟:药用植物,可以用作饮料。莺粟:即罂粟。苏辙《种罂粟》二章云:“罂小如罂,粟细如粟。与麦皆种,与穄皆熟。苗堪春菜,实比秋谷。”三章云:“柳槌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养肺胃。”
"暂借藤床与瓦枕":暂时借来藤床和瓦枕,小睡一会儿,
"莫教辜负竹风凉":不要辜负了这竹林中凉爽的清风。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生应该不会再有什么磨难了,
"今岁仍逢大有年":今年仍旧遇到了一个丰收之年。
# 大有:大熟,丰收。
"山寺归来闻好语":从山寺回来后看到路旁的行人都欢笑戏语,
# 山寺:当指竹西寺,但也有材料说是扬州山光寺。据苏辙作子瞻墓志:“公至扬州,常州人为公买田,书至,公喜,作诗有闻好语之句。”
"野花啼鸟亦欣然":野花和鸟鸣也显露着愉快。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诗,也是一组归乡纪行诗。描绘了苏轼归宜兴途中经扬州竹西寺的见闻,借野花啼鸟、道人童子等景象,表达了结束漂泊得以归隐的喜悦,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第一首写诗人自汝州罢职归休宜兴、于常州买田,多年归乡梦终成真,以“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表达对乡味的寻觅,传递归乡之喜与思乡深情。第二首叙写诗人在竹西寺受道人劝饮、童子煎汤的热情招待,借“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展现暂借藤床瓦枕、静享竹间凉风的惬意,体现旅途中的闲适心境。第三首以“此身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写归休宜兴后身闲心畅,又遇淮浙丰熟的欢快;借“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通过山寺归闻好语、野花啼鸟欢欣之景,抒发诗人遇喜事的愉悦,尽显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野花啼鸟亦欣然”,诗人将自己即将归隐的喜悦之情融入野花盛开、啼鸟欢叫的景象中,借自然景物的欣然之态,生动展现出内心的欢快。直抒胸臆:“此去真为田舍翁”,直接表达出自己即将成为归乡种田人的真实状态,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对归隐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3. 分段赏析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归梦”点明诗人长久以来的归乡期盼,“真为田舍翁”直白地写出心愿成真的欣喜,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归乡之情。“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觅”“携”二字生动,体现出诗人对故乡事物的眷恋,借寻找蜀冈井水,将思乡之情具象化。“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在竹西寺的经历,展现出被热情招待的场景,画面感十足。“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暂借”“莫教辜负”表现出诗人迫不及待享受当下闲适时光的心情,生动展现惬意状态。“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直抒胸臆,写出归休后的轻松愉悦,以及遇上丰年的庆幸,情感真挚。“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闻好语”未明说何事,却借“野花啼鸟亦欣然”以景衬情,烘托出内心的欢喜。
4. 作品点评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是苏轼的一组纪行之作。这组诗风格欢快轻松,语言简洁自然,将诗人归隐之喜与闲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或借寻井水表思乡,或通过寺中经历写惬意,又以丰年、好语衬欢愉,情景交融。虽因当时特殊背景,诗人的这份欣喜曾遭弹劾,但也从侧面凸显出其率真性情。全诗清新流畅,尽显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读来让人感受到其对新生活的憧憬。
上一篇:宋·韩维《黄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