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sēng
qi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nán
xíng
zhōu
biàn
fēng
sān
shā
chuī
miàn
zhōu
rén
gòng
quàn
dǎo
líng
xiāng
huǒ
wèi
shōu
jiǎo
zhuǎn
huí
tóu
qǐng
shī
cháng
qiáo
què
dào
guī
shān
wèi
zhāo
fàn
zhì
rén
xīn
hòu
huái
怀
xīn
suǒ
biàn
便
gēng
tián
qíng
shùn
fēng
lái
zhě
yuàn
ruò
shǐ
使
rén
rén
dǎo
zhé
suì
gào
yīng
qiān
biàn
jīn
shēn
shì
liǎng
yōu
yōu
suǒ
zhú
lái
liàn
xíng
yuàn
liú
měi
dào
yǒu
qiú
shén
juàn
tuì
退
zhī
jiù
yún
sān
bǎi
chǐ
chéng
guān
suǒ
yíng
jīn
huàn
xián
shì
dān
kàn
yún
shān
rào
huái
diàn

译文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逐句剖析

"我昔南行舟击汴":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

# 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逆风三日沙吹面":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

"香火未收旗脚转":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 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回头顷刻失长桥":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

# 长桥:在泗州城东。

"却到龟山未朝饭":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 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至人无心何厚薄":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

#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

"我自怀私欣所便":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 便:便利。

"耕田欲雨刈欲晴":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

# 刈:收割。

"去得顺风来者怨":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

# 遂:如愿,顺意。

"告物应须日千变":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

# 悠悠:遥远莫测。

"去无所逐来无恋":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

"每到有求神亦倦":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

# 退之旧云三百尺:“退之”二句:指韩愈《送僧澄观》诗。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澄观所营今已换":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

# 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不嫌俗士污丹梯":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

# 丹梯:指塔中的梯子。,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

"一看云山绕淮甸":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 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泗州僧伽塔》是苏轼的七言古诗,以汴河行舟祈风事件切入,借“香火未收旗脚转”的偶然性,犀利批判神道虚妄。全篇以“耕田欲雨刈欲晴”揭示自然规律与人欲的不可调和,直指若人人祷神得遂,“造物应须日千变”,在政治失意中展露随缘自适的超然心境。此诗以议论为骨架,却以“舟击汴”“沙吹面”等白描清空语写透辟理,更以“我今身世两悠悠”的自嘲,将宦海沉浮升华为“看云山绕淮甸”的豁达,于诙谐理趣间尽显宋诗“即物寓理”的哲思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一说: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杭州通判,途经泗州时作此诗。此时他初涉政治失意,诗中“身世悠悠”的感慨,既是对仕途波折的映射,亦暗含对神道虚妄的理性批判。一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重过泗州。此时距“乌台诗案”仅数月,其心境更趋超脱,诗中“去无所逐来无恋”的豁达,或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自我宽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介绍了苏轼两过泗州僧伽塔的时空背景,描绘了汴河逆风转顺的戏剧性场景(“香火未收旗脚转”“顷刻失长桥”),以舟行神速反讽祷神虚妄;体现了“耕田欲雨刈欲晴”的辩证思维——借农事需求的对立,揭示自然规律与人欲的永恒矛盾,断言若人人祷神辄验则“造物应须日千变”,彻底瓦解神权合理性;营造了“身世两悠悠”的超脱意境:宦海浮沉中“去无所逐来无恋”的豁达,与“神亦倦”的诙谐自嘲交织,展现士人不系于物的精神自由;表达了“看云山绕淮甸”的终极追求——登塔远眺间,将韩愈诗典(“退之旧云三百尺”)与淮甸云山融为壮阔画卷,在禅宗“无心”真谛与道家自然观中,完成对精神枷锁的破除与生命境界的飞升。

2. 写作手法

对比:“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以农事需求的对立(耕田需雨、收割需晴)与行船风向的矛盾(去者顺风、来者逆风),揭露人类私欲的冲突本质,反讽神灵“有求必应”的荒诞性,语言诙谐却直指要害。白描:“逆风三日沙吹面”“回头顷刻失长桥”以简笔勾画逆风苦旅与顺风疾行的场景,不加修饰却生动鲜活;“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以登塔观景的留白收束,营造超脱意境,语言清空如话而余韵悠长。用典:“至人无心何厚薄”化用道家“至人无己”与佛家“无心”思想,表面赞颂神灵超然,实则借其教义逻辑反诘神灵偏私的虚伪,形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驳效果;“退之旧云三百尺”引用韩愈《送澄观》诗句,暗示塔之变迁与世事无常 。

3. 分段赏析

《泗州僧伽塔》是苏轼的七言古诗,以叙事起兴、理趣为核,展现宋诗哲思的高度。前六句追忆汴河行舟逆风转顺的“神迹”:“香火未收旗脚转”的偶然风向突变、“顷刻失长桥”的舟行疾速,看似颂神实则暗藏质疑;中段笔锋陡转,借佛道“至人无心”之论反诘神灵偏私,以“耕田欲雨刈欲晴”揭示人欲与自然规律的永恒矛盾,断言若人人祷神得验,“造物应须日千变”,直指神权虚妄的本质,语言诙谐却刀刀见血。后八句以“身世两悠悠”自述宦海浮沉的心境,“神亦倦”三字举重若轻,既讽世人求神之愚,亦写超然物外的自由;末句“看云山绕淮甸”以登塔览景作结,山河亘古与塔影变迁对照,暗喻破除迷信后精神归向自然的永恒。全诗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以“逆风—顺风”的戏剧性转折为引,用“耕雨刈晴”的辩证思维瓦解神圣,更以“无心”“无恋”的禅道境界升华主题,在豪放恣肆中寄寓精微理趣,既批判宗教虚妄,又于云山苍茫间抵达生命豁达,堪称苏轼“出新意于法度,寄妙理于豪放”的典范之作。

4. 作品点评

《泗州僧伽塔》开篇六句以追忆笔法,聚焦苏轼治平三年(1066)护父丧归蜀途中的一段奇遇:汴河行舟遇逆风,众人劝祷僧伽塔后“香火未收旗脚转”,风向骤变,舟行疾速。苏轼以“逆风三日沙吹面”的白描,将风沙扑面之苦凝于寥寥数字;以“回头顷刻失长桥”的夸张,压缩时空距离,凸显顺风之迅捷,叙事张力跃然纸上。此段看似平铺直叙,却暗藏机锋——表面写神迹显灵,实则通过“沙吹面”“失长桥”等细节的鲜活呈现,暗示风向转变的偶然性,为后文颠覆神权埋下伏笔。虽受梅尧臣《龙女祠祈风》“旗脚转”“已朝饭”等句启发,但苏轼以“三门沙吹面”的粗粝质感、“龟山未朝饭”的戏剧性对照,赋予同类题材更强的画面感与思辨深度,其语言之凝练、笔力之雄健,确如纪昀所评“胜梅诗一筹”。这段往事追忆,既是叙事的起点,更是解构神权的逻辑支点,足见苏轼“以俗事写至理”的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法薰《偈倾一百三十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别海南黎民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