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潇湘挼蓝浦":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
# 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
"兰桡昔日曾经":屈原的兰舟曾驶过。
# 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月高风定露华清":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
"微波澄不动":玉露清莹,微波不兴,
"冷浸一天星":漫天星斗映寒水。
# 冷浸一天星:语本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独倚危樯情悄悄":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
# 危樯:樯(qiáng),高高的桅杆。危,高。
"遥闻妃瑟泠泠":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
# 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妃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后汉书·马融传》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
"新声含尽古今情":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
"曲终人不见":一曲终罢人不见,
# 曲终人不见:“曲终”二句:用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成句。
"江上数峰青":江上青峰孤耸。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二之一》是北宋秦观的词作,也是一首贬谪抒怀诗。描绘了词人贬谪途中夜泊湘江的孤寂情景,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的融合,营造出空灵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宦海浮沉的怅惘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倒装: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寓情于景: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片“兰桡昔日曾经”以倒装重构时空秩序,既实写词人贬谪郴州途经湘江的轨迹,又暗引屈原“桂櫂兰枻”的楚辞意象,使“兰桡”成为勾连古今的符号。地理的“千里潇湘”由此升华为文化长河,承载了从屈原、贾谊到秦观的谪臣集体记忆。这种倒装不仅是句法技巧,更是词人将个体命运嵌入历史母题的自觉。“冷浸一天星”化用欧阳炯“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之句,却以“浸”字强化通感:星斗并非倒映江面,而是被“冷”意浸透,将生理的寒颤转化为心理的孤绝。此处“澄不动”的微波与“冷浸”的星河形成动静对照,暗喻政治高压下情感的凝滞与内心的翻涌。下片“遥闻妃瑟泠泠”引入湘妃传说,实为词人“以幻写实”的匠心。瑟声既是娥皇女英泣舜的亘古悲音,亦是秦观对自身“党争牺牲者”身份的隐喻。湘妃投水的结局与词人“量移”无望的命运形成互文,使瑟声成为跨越千年的谪臣悲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虽全引钱起诗句,却在语境中焕发新意:钱诗写省试情境的缥缈,秦词则赋予青峰以人格象征——既是历史长河的沉默见证,亦是词人“孤贞待岁寒”的精神图腾。这种“夺胎换骨”的用典,使成句与全词意境浑然一体,彰显宋诗“以故为新”的理趣。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尽显清空骚雅之态,营造出的意境深邃幽远,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氛围。词中深深渗透着楚辞的独特情韵,在秦观诸多词作里,以这般别具一格的风貌独树一帜。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感旧》
下一篇:宋·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