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èr
zhī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2
qiān
xiāo
xiāng
ruó
lán
lán
ráo
céng
jīng
yuè
gāo
fēng
dìng
huá
qīng
wēi
chéng
dòng
lěng
jìn
tiān
xīng
wēi
qiáng
qíng
qiāo
qiāo
yáo
wén
fēi
líng
líng
xīn
shēng
hán
jìn
jīn
qíng
zhōng
rén
jiàn
jiāng
shàng
shù
fēng
qīng

译文

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逐句剖析

"千里潇湘挼蓝浦":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

# 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

"兰桡昔日曾经":屈原的兰舟曾驶过。

# 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月高风定露华清":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

"微波澄不动":玉露清莹,微波不兴,

"冷浸一天星":漫天星斗映寒水。

# 冷浸一天星:语本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独倚危樯情悄悄":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

# 危樯:樯(qiáng),高高的桅杆。危,高。

"遥闻妃瑟泠泠":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

# 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妃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后汉书·马融传》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

"新声含尽古今情":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

"曲终人不见":一曲终罢人不见,

# 曲终人不见:“曲终”二句:用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成句。

"江上数峰青":江上青峰孤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二之一》北宋秦观词作。上片用倒装手法写词人泊舟之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以潇湘夜泊为场景,通过清冷的意象、婉约的语言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个人羁旅之愁升华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观的《临江仙·二之一》创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贬谪郴州途中,是其南迁羁旅生涯的悲怆注脚。词人夜泊湘江,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与历史共鸣,将个人际遇与楚骚传统相熔铸,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二之一》是北宋秦观的词作,也是一首贬谪抒怀诗。描绘了词人贬谪途中夜泊湘江的孤寂情景,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的融合,营造出空灵凄清的意境,表达了宦海浮沉的怅惘和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倒装: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寓情于景: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片“兰桡昔日曾经”以倒装重构时空秩序,既实写词人贬谪郴州途经湘江的轨迹,又暗引屈原“桂櫂兰枻”的楚辞意象,使“兰桡”成为勾连古今的符号。地理的“千里潇湘”由此升华为文化长河,承载了从屈原、贾谊到秦观的谪臣集体记忆。这种倒装不仅是句法技巧,更是词人将个体命运嵌入历史母题的自觉。“冷浸一天星”化用欧阳炯“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之句,却以“浸”字强化通感:星斗并非倒映江面,而是被“冷”意浸透,将生理的寒颤转化为心理的孤绝。此处“澄不动”的微波与“冷浸”的星河形成动静对照,暗喻政治高压下情感的凝滞与内心的翻涌。下片“遥闻妃瑟泠泠”引入湘妃传说,实为词人“以幻写实”的匠心。瑟声既是娥皇女英泣舜的亘古悲音,亦是秦观对自身“党争牺牲者”身份的隐喻。湘妃投水的结局与词人“量移”无望的命运形成互文,使瑟声成为跨越千年的谪臣悲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虽全引钱起诗句,却在语境中焕发新意:钱诗写省试情境的缥缈,秦词则赋予青峰以人格象征——既是历史长河的沉默见证,亦是词人“孤贞待岁寒”的精神图腾。这种“夺胎换骨”的用典,使成句与全词意境浑然一体,彰显宋诗“以故为新”的理趣。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尽显清空骚雅之态,营造出的意境深邃幽远,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氛围。词中深深渗透着楚辞的独特情韵,在秦观诸多词作里,以这般别具一格的风貌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感旧》

下一篇:宋·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