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菱白芡不论钱":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
# 芡:大型水生植物。,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乱系青菰裹绿盘":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 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
# 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滞留江海得加餐":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看似写湖中寻常物产,实则借物抒怀。通过“不论钱”“乱系”等词,将自然风物与自身境遇相联系,既赞美了江南的丰饶,又隐晦表达了对官场浮华的疏离。全诗以日常小景寄寓人生哲理,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结合,将自然风物与个人命运交织,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智慧。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堪称“以淡语写浓情”的典范。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前两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湖中物产,展现江南水乡的丰饶与自然野趣。这种白描手法强化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暗含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认同。虚实结合:后两句通过“忽忆”引发时空跳跃,从眼前的湖中物产联想到昔日在京城会灵观尝新的经历,形成现实与回忆的对比。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既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又暗含对当下“滞留江海”的感慨。以小见大:诗中选取“乌菱”“白芡”“青菰”等江南水乡的常见食物,以小见大,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富饶与闲适,同时也反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比:“忽忆尝新会灵观”一句,将眼前的江南风物与昔日在京城会灵观尝新的经历进行对比,既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又突出了当下生活的满足与珍惜。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聚焦湖中物产,以“乌菱白芡”等野生植物为切入点,表明自己外放杭州;以“乱系青菰”的随意之态,呼应自身不拘形迹的生活态度;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之物触发回忆:曾在京城会灵观品尝新谷的雅集,如今却因仕途波折“滞留江海”。这一对比既凸显了人生际遇的无常,也暗含对当下处境的淡然接受。“得加餐”看似自我安慰,隐隐含有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再次召见重用之意,也是对逆境中坚持豁达的宣言。
4. 作品点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三)》以日常小景寄寓人生哲理,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结合,将自然风物与个人命运交织,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智慧。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堪称“以淡语写浓情”的典范。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上一篇: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下一篇:宋·王奕《回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