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花游女木兰桡":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
# 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游女:出游的女子。《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
"细雨斜风湿翠翘":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 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
# 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吴儿不识楚辞招":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 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景抒怀诗。借献花游女乘舟、细雨湿翘、芳洲杜若等景象,写出了越女的无忧无虑,以及自身多愁失意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巧用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的典故。原典中“杜若”是《楚辞》里象征忠洁的香草,常被用以寄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人在此写芳洲杜若繁茂,却以“吴儿不识”暗指采莲女不解《楚辞》中香草的文化寓意,将典故中“杜若”的高洁意象与现实中吴地民俗对雅文化的隔阂相连,既借古典意象增添诗的韵味,又通过“不识”的反差,含蓄表达自身因雅文化失落而产生的怅然失意之情。对比:“吴儿不识楚辞招”将无忧无虑、不识《楚辞》香草的越女,与多愁失意、熟知典故的自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苏轼内心复杂情感,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体现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献花游女木兰桡”一句描绘了采莲女献花的场景。从这组诗整体来看,苏轼始终在望湖楼上,因此木兰舟上的“游女”应为采莲女,“献花”并非旁人向她们献花,而是她们近水楼台,采得荷花献给游客。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采莲女的灵动活泼,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细雨斜风湿翠翘”,此句紧承上句,描绘出天降雨时的情景。采莲女身处湖中,细雨斜飞,她们头上的翠翘首饰不免被打湿。“湿”字生动地展现出细雨中的动态画面,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从细节处刻画了采莲女在雨中的状态。“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过“搴汀洲兮杜若”,这里的“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由此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这句诗描绘出芳洲之上杜若繁茂生长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与古典韵味的氛围,同时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吴儿不识楚辞招”,此句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诗人借采莲女对香草的不识,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对比,杜甫《归梦》诗中“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含义完全不同。苏轼在此以无忧的越女与多愁失意的自己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使诗歌在写景叙事之外,更增添了深沉的情感内涵。
4. 作品点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四)》是一首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七言绝句。诗中既有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的疏离感,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对现代人如何平衡生活与追求具有启示意义。
# 放生之说,固不足信,但鱼鳖由此繁衍,向人亲近,荷花因无主反而到处盛开,却亦使人有一片天机,生意不息的悠闲祥和之感,于是诗人亦放乎中流,枕水迎风了。
现代文史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 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此身那得更无家。”这里(“我本无家更安往”)更进一层。
现代古典文学评论家陈迩冬《苏轼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