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yǐng
kǒu
chū
jiàn
huái
shān
shì
zhì
shòu
寿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xíng
xiàng
jiāng
hǎi
fēng
huā
qiū
xìng
cháng
cháng
huái
tiān
yuǎn
jìn
qīng
shān
jiǔ
chuán
áng
shòu
寿
zhōu
jiàn
bái
shí
duǎn
zhào
wèi
zhuǎn
huáng
máo
gāng
píng
fēng
ruǎn
wàng
dào
rén
jiǔ
yān
cāng
máng

译文

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逐句剖析

"我行日夜向江海":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

# 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长淮忽迷天远近":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

# 长淮:宽阔的淮水。长:一作“平”。

"青山久与船低昂":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

# 低昂:时高时低。

"寿州已见白石塔":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

# 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短棹未转黄茅冈":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

# 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棹:船桨。

"波平风软望不到":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

# 软:柔和。

"故人久立烟苍茫":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 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为北宋苏轼所作的七言律诗。彼时苏轼远离京城,心情本忧闷压抑,可面对浩渺水天,又不禁涌起秋日行旅的洒脱意趣。开篇便流露其心情沉重,隐含仕途艰难、远离是非的想法。中间两联,先勾勒淮河青山的壮阔,后描绘将到寿州的所见,隐隐透露出他内心的怅惘,以及对世事变迁的喟叹。尾联借淮河的迷茫烟波,映照前途未知,以抒情收尾,意味深长。此诗堪称佳作,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行文自然流畅,景与情相融无间,韵律和谐动听,以实景巧妙烘托出内心的复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仲夏,苏轼以三馆学士身份调任杭州通判。自京师汴梁启程后,他选择水路南下,乘船沿蔡河向东南航行,途经陈州、颍州等地。霜降时节舟行至颍口转入淮河航道,在途经寿州地界时,但见两岸青山渐次入眼,诗情勃发遂成佳作。此后继续东进,先后经濠州、临淮、泗州等重镇,横渡洪泽湖水域后转入大运河航道,最终穿越扬州、润州等江南名城,历时四月有余,于当年十一月末正式履职杭州。这首纪行诗正是其穿越淮河流域时触景生情的艺术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宦游千里,纵有去国怀乡之思,却在浩渺烟波间觅得羁旅清趣。开篇以"孤舟南去"起兴,笔触沉郁间暗藏避世之思,道尽宦海浮沉当远遁风波之悟。中四句运墨如泼:先绘长淮逶迤、秋山叠嶂的苍茫气象,转笔又描寿州城郭渐近的暮色苍然,其间物象流转暗合诗人迷离心绪。收束处烟水茫茫的意境,既是对前路未卜的诗意隐喻,更将羁旅愁思化入天地空阔,余韵如涟漪荡漾。此诗以水墨长卷式的铺陈写尽行藏矛盾,笔锋流转处物我相融,堪称宋人山水诗境中虚实相生的典范之作。

2. 写作手法

拟人:“青山久与船低昂”一句,将青山拟人化,赋予其“低昂”的动作,仿佛青山在与船互动,生动地写出了船行时的动态感以及诗人与自然的融合。白描:“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纯用白描手法,没有生僻字眼、华丽词藻和冷僻典故,以简洁自然的语言表现出难言之景和不尽之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如“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既描绘了水天相接、青山起伏的自然之景,又融入了诗人去国的惘惘不安、隐隐作痛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比:将诗人沿着蔡河、颍水行来所见的单调秋意,与一出颍口面对长淮的耳目一新之感进行对比,突出了长淮景色给诗人带来的强烈冲击。首尾呼应:首句“我行日夜向江海”暗示了对朝廷的依恋和被谗外放的愤懑,全诗笼罩在怅惘情绪里,结尾“故人应在烟苍茫”通过写寿州故人在烟雨中等候,再次营造出一种怅惘的氛围,首尾呼应,使诗歌情感连贯统一。

3. 分段赏析

苏轼的诗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如实描绘了他从汴京前往杭州的行程。表面上只是在陈述去向,然而背后却蕴含着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与抑郁。这与古诗中诸如“行行重行行”以及“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所传达的意蕴极为相似。王文诰曾评价此句为“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这样的领会可谓精准。苏轼此次离开都城,根源在于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还遭到王安石党羽谢景温的诬告。苏轼不屑于自我辩解,只求外放任职。他出任杭州通判,实则是在政治上遭受排斥与诬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恰似“相去日以远”之意,表明他正一天天远离汴京,隐隐透露出对朝廷的眷恋以及因被谗言所害而外放的愤懑情绪。有了这开篇之句,全诗后续内容仅是如实描述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不再刻意强调这层深意,却让整首诗都沉浸在一种怅惘的氛围之中。这无疑展现出了极高超的艺术水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诗的第二句点明了时令。苏轼在七月离开都城,十月抵达颍口。在这期间,他在陈州与苏辙相聚,又在颍州一同前往已退休的欧阳修家中拜谒,停留了不少时日。算起来,从都城出发到颍口,这段路程整整耗费了一个秋天。“枫叶芦花秋兴长”这句诗,生动而凝练地概括了这一路的行程。中间的四句是诗题的核心内容,其描写的关键在于“波平风软”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是诗人当时当地最突出的感受,也是他所面对的审美对象的显著特征。“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这两句堪称全诗的精妙之笔。诗句中既无生僻字词,也无华丽辞藻,更未使用冷僻典故,全然是自然流畅地脱口而出,采用纯粹的白描手法,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展现出难以言表的景致和无穷无尽的情思,其表现手法鲜明、新颖且自然。诗人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轻松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境界,绝非那些刻意雕琢字句、“字字细密斟酌”的诗人所能企及。苏轼在谈论艺术创作时,曾说“求物之妙”犹如“系风捕影”般困难,而他在这两句诗中,不仅对所描绘的事物做到了内心透彻理解,更在语言表达和书写上做到了游刃有余。这两句诗,完美地捕捉到了当时当地的“物之妙”,充分体现了这两个“了然”。淮水源头众多、流域广阔,唐人常称其为“广源公”。苏轼沿着蔡河、颍水一路走来,所经水面大多狭窄,沿途所见不过是枫叶与芦花交织的萧瑟秋景,情趣略显单调。然而,一出颍口,景象便截然不同。眼前是水天相连的广阔长淮,顿时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忽迷”二字精准地表达了这种情景交融所带来的新奇之感。两岸的青山连绵不绝,若隐若现,好似无尽的波澜,此起彼伏。此时的诗人,乘坐一叶扁舟,悠然飘荡在中流,尽情吟诗赏景,兴致高昂。他的心境已与江山胜景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究竟是山在起伏、水在波动,还是船在摇晃。他只感觉一切都在缓缓地流动、运行,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种波浪式前行的状态中,完全沉醉在了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七个字生动地描绘出船随水波起伏,船上之人难以察觉,只觉两岸青山忽上忽下的奇妙感觉。其中“久与”二字,既展现出“波平风软”的悠然神态,又委婉地暗示了诗人离开国都时那种隐隐不安、内心隐痛,如同“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般的复杂心情。从苏轼后来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的表述来看,他对这两句诗显然十分满意,仅仅改动了一个“沙”字和一个“孤”字,便再次运用。“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这两句,挥笔直书,采用粗线条勾勒的方式,一气呵成,流畅自然,让人几乎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对仗。寿州的白石塔已然映入眼帘,但要抵达那里,还需绕过前方那片长满黄茅的山冈。诗句中“已见”和“未转”的表述,再次突出了“波平风软”的特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黄茅冈并非特定地名,而是实实在在指长满黄茅的山冈,前代注家对此已有明确辨析。诗的第七、八句顺势而下,以“波平风软”四字总结了中间四句的描写,又借助“望不到”三字引出第八句的抒情结尾。诗人并未直接表明自己急于抵达寿州,而是说寿州的故人早已在那里久久等候,这种从对方角度着笔的写法,使诗句更具曲折之美和韵味。二十三年后,苏轼曾亲笔书写此诗,并题写道:“余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从苏轼这段题记可知,他到达寿州那天应当下着小雨。诗中的“烟苍茫”三个字,正是对当时“烟雨凄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此外,诗中提到的“故人”具体所指何人并不明确,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认为“故人即青山也”,但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通过对苏轼文集的考证,推测这位“故人”或许是李定。与苏轼同时期有三个李定,此处的李定就是在乌台诗案中被指曾“承受无讥讽文字”的那个人。当时他正在寿州,苏轼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一诗可作为佐证。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情与景精妙交融,毫无雕琢痕迹,意境浑然天成。其神韵饱满,气势畅达,每一处笔触都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诗篇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光华,从开篇到结尾,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个无可挑剔、极为完整的艺术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八句皆拗体也,然自有唐宋之辨,读者当自得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顽是拗体律诗,有古趣,兼有逸趣。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 吴体之佳者,吴体无粗犷之气极佳。

清纪昀《纪评苏诗》

# 此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 奇气一片,短篇极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崇岳《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秦桧《句》

猜你喜欢